English

鲜花为何结苦果

2003-11-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10月中旬,曾经在重庆名噪一时的民办重庆开明中学正式易主,重庆第一所民办中学华桦学校也在此前6个月被停办。另外几所同样知名的民办学校虽然在坚持,但仍不免唇亡齿寒,颇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病美人”

1993年,转业军人刘云华筹资6000余万元在重庆市璧山县青杠镇征地120亩创办华桦中学,成为全市第一所涉足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华桦选择了基础教育加艺术特长的路线,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内获奖,办学品牌迅速打响,鼎盛期在校生人数达到800余人。

重庆民办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于2001年受聘为华桦中学校长的重庆市渝中区社会力量办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钟永玲说,当时公办学校都按传统模式运作,教学设备、人员待遇甚至教师队伍仍是几十年一贯制,而一些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家长,一方面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一方面又希望他们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不分区域招收学生、衣食住学一条龙服务,使民办学校很快实现了与上述社会需求的对接。优厚的工资待遇,也帮助这些学校吸收到了大量优秀教师。

漂亮的外衣,包裹的却是先天不足的躯体。钟永玲说,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所有的投入全部变成了“死资产”,按企业模式创立的这些民办学校,实际上根本无法按企业模式运作。为解决投入和运转资金不足,他们大多采用一次性收取“教育储备金”、免除其他费用的方式,即学生入学时一次性缴纳几万甚至几十万巨款作为教育储备金,毕业时如数退还。

学生就读期间,这笔钱被存入银行或投资其他产业,以利息或利润维持学校运转和投资人收益。最近3年银行利率连续下调,使更多地依赖银行利息的资金供应链遭受致命打击。

内外交困

华桦、开明等民办学校,一度因为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而被称为“贵族学校”。但随着银行利率下调出现的经费短缺,使这些优势迅速丧失。

由于不能像公办学校那样提供社会保障,民办学校往往只能吸引退休教师,从创立之初便存在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的问题。经费供应不足后,业务进修受到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日显陈旧。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公办学校的师资待遇、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很快改善,其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更非刚刚起步的民办学校可比。

几乎所有的名牌公办学校,都开始以本部扩张、设立分校、接收择校生等方式,抢夺教育这块蛋糕。一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适时出击,在自己开发的小区内与名校联办教学点,将教育投资融入房地产投资中,诱使人们通过购买房屋来“购买”子女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学生家长们很快就发现,民办学校几年前的优势,已经完全转到了公办学校这边。由此导致的生源流失,加深了民办学校的困境。有消息说,重庆一所累计投资已达7000万元的民办学校,按预算应有在校生1200人以上才能勉强维持,实际学生人数却只有600人。为争生源,各个学校不惜花掉大笔宣传费,还对一些公办学校的教师许以每名学生1000余元的“招生费”。这样的投入,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

退,还是进?

酝酿多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并未改善重庆这些处于困境中的民办学校的处境。有人认为,急于获得丰厚回报,是民办学校投资者失败的根本原因。曾受聘担任民办中学校长的钟永玲对此并不赞同。他分析说,这些人投资,只是出于一个基本判断,即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教育作为产业将长期看好。但教育投入大、短期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而且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外,还须多方面持续不断的投入,尤其是作为民办“贵族学校”,要求的后续投入更大。对于这一特殊市场,早期的投资者并不了解。而他们聘请的管理者又多为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更加缺乏市场观念,从而使得学校先天不足,“后天”更差。

钟永玲认为,导致重庆民办学校无法持续经营的外部原因,是过去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将其纳入校舍网点布局、没有纳入统一招生范围等等。在这样的9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环境中,民办中小学生存空间,只能是脆弱的“贵族学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刚刚出台了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其中专门提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鼓励民间机构、企业公司、个人投资办学”。民办重庆环宇实验学校,此前已经挤进了2003年中考联招学校,而“联招校”过去只是优秀公办高中俱乐部。学校负责人说,此举已大大提升了环宇的名声,前来咨询、报名者也明显增多。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力发展民办学校,是一项长期政策。政府将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民办学校宏观发展环境将长期看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