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家园

2003-11-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孙光财 我有话说

四川省巴中市位于长江上游大巴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沟壑纵横。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在历史上曾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7.6%。自1989年起,该市四县(区)相继被列为“长治”县,在全面实施水土保持、长治、国债、以工代赈、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治理工作中,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走具有巴中特色的水保之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园”,使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由1993年的7222平方公里减少到55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总量由4100万吨下降到2770万吨,其中出境泥沙量由1060万吨下降到784万吨。干旱程度逐步减轻,涵养水土的能力大大增强。近年来,降雨量较之周边地市区明显上升。

——加快了越温脱贫的进程。该市把水土保持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有机结合。全市建卡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90.8万人下降到15.4万人。人均占有粮食由392公斤上升到530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元上升到1385元,全市提前实现了越温目标。巴中是扶贫攻坚的一个成功的典型。

——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田、农户、林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处处呈现一派田园秀美风光,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实现了有机结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8.65平方米。

——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格局。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始终注重找准治理水土与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治理,既建设保护好生态,又推动加快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开发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近年来,GDP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

——初步实现了山川秀美。巴中经过20多年特别近10年来的不懈努力,虽然经济上还不富裕,但已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后发优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水更青、山更绿、天更蓝目标。秀美家园、生态家园初步形成。率先构筑了绿色生态屏障,为嘉陵江中下游生态建设提供了借鉴。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维护生态平衡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实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双赢的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经济强市、民营经济富市、旅游经济新市”战略目标,把水土保持工作置于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全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载体,民营经济投资的热点,旅游经济的基础条件来抓,努力为“三大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护。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调研后说:“巴中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工作成绩突出,已基本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初步实现了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