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遗音琴(唐)
编者按: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28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共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继昆曲于2001年5月首批入选之后我国第二种被选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历史上颇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喜爱,它负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含蕴着古老文化的信息。古琴,也叫七弦琴、琴,此外还有瑶琴、素琴、绿绮、焦尾等等别称,一般用桐木为面梓木为底,通体髹漆。音箱面隆底平,长约130厘米,最宽处约20厘米,近似于扁形长方体。古琴有七弦,一端支于“岳山”,其下有琴轸调整其音高,另端则绕过“龙龈”系于背面两个“雁足”上。音箱两端大小不同,侧面有如人体有侈有收,背面还开有“龙池”、“凤沼”两个大小和高圆不同的音孔。
古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年以前。古代相传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又相传伏羲作琴,还传说舜弹五弦琴而天下治,后来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遂成七弦。先秦文献足以说明至迟在西周和春秋时代,古琴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睢》),“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小雅·鹿鸣》),以及“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小雅·甫田》)等诗句,表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男女之私和燕乐宾客,还和鼓等乐器一起用于祭祀“田祖”(谷神)。其他材料还表明,古琴也作为“堂上之乐”用于雅乐祭祀,而且它还是与当时贵族最下等级“士”阶层相配适的代表性乐器。《礼记·曲礼下》明确规定“士无故不彻琴瑟”,也就是说,琴瑟作为与“士”等级阶层相配合的乐器,应该时刻不离其左右,以便随时弹奏。
琴还广泛用于歌唱伴奏,这种形式后世称为“琴歌”。著名的《诗》三百篇,孔子曾一一“弦歌之”。孔子在“杏坛讲学”时,也少不了弹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经向宫廷乐官师襄子认真学习鼓琴。他执著地反复地操练同一首乐曲,以求“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人”。最后,终于悟出该琴曲作者是黯黑高大、“眼若望羊”的周文王,由此促使师襄子回忆起该琴曲原名正是《文王操》。孔子自己还创作过琴曲《陬取》,以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随着伯牙《高山》、《流水》等纯器乐琴曲的出现,可以认为,到了春秋后期,琴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