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灞上唱大风

2003-11-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何天进 本报通讯员 董聚山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我有话说

图为自动控制教研室教授许化龙(右三)在训练场上和学员交谈。


“共和国战略导弹人才摇篮”二炮工程学院,地处汉高祖刘邦积蓄实力、成就霸业之地——古城西安灞上。44年来,从这里走出数万名导弹英才,竖起共和国倚天长剑。

让战争从教室打响

以“第一”、“唯一”的强烈意识抢占信息化革命滩头,是学院党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学育人的“重头戏”。

3年前,当“导弹部队机动作战和阵地生存”、“精确制导与突防”等一批“未来型”课程相继开设时,指挥自动化系的年轻教授杨百龙站在讲台上向学员发问:“当先进的制导武器把阻隔人类的大洋变成河沟时,作为驾驭高技术武器的现代战略导弹军官,靠什么决胜千里?”几年来,他和同事们带领学员以超前的眼光,紧盯信息作战领域前沿,用现代高技术拓展出陆海空天电磁和网络等全新概念的战场空间,阐释未来战场的“制天权”和“制网权”,被总部确定为未来作战研究方向之一。一位航空航天总公司的专家观看他们的实验体系后感慨地说:“你们思考的进度和深度,已远远超过了一直跟踪这个方向的我们。”

让明天的战争从教室打响,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着力点。去年8月,由导弹技术专家王汉功教授领衔研制的“武器装备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支持系统”再次引起了众人瞩目:只见随着某型导弹发射程序的进行,各种数据图形的实时传递,专家们根据网上的波形与频率变化便可同步进行导弹监测与分析,随时判断武器装备是否运行正常,并融合各种信息进行智能诊断。这一成果,不仅使学员从研制和操作使用过程中率先掌握到信息技术,而且为部队提供了“快速、靠前”的技术服务。

领先的学科建设是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自去年以来,该院就新增了7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两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指挥自动化工程”等5个学科进入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行列。

与此同时,学院针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立与信息技术和新型武器装备发展同步的“核心课程群”,增设“信息研究”、“电子战技术”等新专业;打造“数字化校园”,CBT教学系统实现了从实装模拟到虚拟仿真的跨越。

让学子从创新平台展翅

面向现代化军事教育,更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世纪之交,一场以新军事变革为前导的教改在学院展开。

优化教学结构,整合专业设置。学院按照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确立“以宽口径专业教学育通才”教改思路,把原有的19个本科专业重组为14个,增编了“指挥自动化”等新兴专业系,新建了“网络工程教研室”等教研室,共整合和增设22门课程。

动态组合中“补新”,实践环节上“强训”。根据部队实际,随时增补教学内容,近3年间新增补专业教材内容达50%;同时将60%以上的专业课内容设置为实践性教学。每逢导弹发射演习,从发射营长到操作手,全部由学员担任。这样一来,人才培养与装备发展基本实现同步,某些专业达到超前培养。

变“填鸭式灌输”为“创新性教学”。学院推行四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开放式”,注重学员潜能的开掘,允许跨专业、多方向选修课程;“交互民主式”,规定课堂教学必须有讨论环节,鼓励学员质疑提问;“导游启发式”,教员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勾画体系脉络,精讲要义重点,引导学员自主钻研;“案例研讨式”,用1/3课时讲有代表性的个案,1/3课时由学员带着问题思考,1/3课时师生集体讨论交流、归纳提炼。创新性教学提高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效果。2001年,在全军院校《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两门公共基础课统考中,学院一举获得“双第一”。

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思维和能力,是学院一切教学活动的着力点。他们在本科学员中推行导师制;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对有潜力的学员进行超前培养。同时,聘请百名院士、专家和名师,每月开办讲座,培养学员前瞻性思维。

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学院有8名学员获奖。博士研究生学员查柏林等的“喷涂技术”研究成果在国际领先,目前,他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5项国家专利。

让军魂从剑锋铸就

明天的掌剑人,决不能有娇、骄二气。为此,学院建设心灵“冶炼工程”,铸就军魂。

他们把学员撒到秦岭深处,练独立作战胆识,练野战生存能力;还把《心理学》列为必修课,编写《高技术战争心理战概论》等补充教材,让心理素质训练向战场延伸。

为锤炼学员适应未来战争的心理素质,学院筹建起战时心理测试与训练模拟实验室,让学员在一次次心理较量中练就“履险不惊”的胆魄。

培育学员“砺剑图强”的意志品质,离不开先进文化的陶冶。学院专门成立文化教研室,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美学与审美实践》等15门课程。从人文始祖黄帝陵、五丈源诸葛亮屯兵处、秦兵马俑坑,到革命圣地延安,让学员从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摄影:冯根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