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揭晓之际,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组织了一次文艺评论交流研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活跃在文艺评论一线的老中青评论家,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当前的文艺现象,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思路和看法。其中,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目前的文艺评论缺点什么?
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指出:“此次获奖的作品中,基础理论、史论研究的水平较高,而关注当下文艺思潮的评论水平相对较低。”其实,获奖作品的不足,已经暴露出文艺评论的种种缺失。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认为:“当代文艺批评缺乏与时代、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缺乏对进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息息相关的关怀精神。”
目前在各传媒中发表的文艺评论,有不少是属于理论层面上的探讨。一等奖获得者、江西省舞蹈协会主席余大喜对此呼吁:“文艺评论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艺术创作。”与会者认为,文艺评论确实需要一些形而上的、纯理论的总结,概念的阐释,但评论家绝不能只停留在学术层面上,而要将精力、时间、注意力、触角延伸到社会、时代和创作实践中,更多地关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各种文艺现象。
许多评论文章充斥着高深玄奥的理论,满眼皆是生僻晦涩的词句,或引经据典,或堆砌概念,如此评论,且不说有卖弄之嫌,仅从受众的角度说,又有几人能读懂?也就只能在小圈子中自说自话。青年文艺评论家朱辉军就此提出:“评论应是鲜活的东西。一方面它要与时俱进,与社会、与创作的脉搏一起跳动,另一方面,评论的文本也要鲜活,要有新鲜的语言、观念、思路,要使受众能看得懂。”此观点得到不少与会者的认同。如果连最基本的受众数量都达不到,文艺评论靠什么来推进文化建设呢?
与会者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到:在正常的文艺评论中,出现了一个不正常、却十分普遍的现象——被金钱豢养的评论,某些评论人的学术操守正在散失。
每每新作面世,吹鼓手们便应运而生。评论者夸大其词,极尽能势,说到极端。字里行间、段落行文,总时时显现孔方兄的魅影,莫说圈里人,就是普通受众恐怕也能猜测出笔墨下的故事。二等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宝珍将这种现象总结为:“评论者找到卖点,加入贩卖作品的合唱,给受众提供的是浅显的刺激消费的信息量,甚至就是广告。”这种评论的作者谈何操守?这种由“票子”换来的“轿子”,又怎能实现引领、提升受众鉴赏、审美水平的作用?
文艺评论家萧云儒认为:“评论家要有社会道德和职业操守,要对民族负责,如果对一切作品都说好,还何谈职业操守?”此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宋玉珍用“清、寂”来表述评论家的品格,其中“清”就是要清正为人,不因“票子”的引诱而乱抬“轿子”或乱打“棒子”;“寂”就是要守得住寂寞,因为评论工作往往没有聚光灯照着,没有鲜花和掌声。
本届评委、文艺评论家何西来谈起操守问题,慷慨激昂。他说,文艺评论家的操守,也就是孟夫子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有些与会者提到,评论家操守的缺失,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何西来认为:“环境有变化,关键在自身。文艺评论有了这一条,就有了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