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书》下酒

2003-12-02 来源:光明日报 王子今 我有话说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说到名士苏舜钦“《汉书》下酒”的生动故事:“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是说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元人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以及明人何良俊《何氏语林》卷二一也都说到苏舜钦“《汉书》下酒”故事。明人吴从先《小窗自纪》也提到这一故事,并且以其他史书和《汉书》比较:“苏子美读《汉书》,以此下酒,百斗不足多。余读《南唐书》,一斗便醉。”

苏舜钦饮酒读《汉书》的事迹说明,作为正史的《汉书》曾经具有相当普遍的文化影响和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而在此后,“《汉书》下酒”则成了著名的典故,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第四出《侦戏》中就曾经写道:“且把抄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

读书下酒,体现古人文心的豪放和浪漫。明代文人沈璜《题沈启南奚川八景图》诗写道:“奚川八景不可见,尽情敛取入画图。”“读书有此下酒物,秫田可酿钱可沽。”似乎是说欣赏诗画以为“下酒物”。清初名臣陈廷敬撰《于成龙传》则说到读唐诗下酒的情形:“夜酒一壶,直钱四文,无下酒物,亦不用箸筷,读唐诗写俚语,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诵诗赏画以下酒,或因其艺术气氛与醇酒之香冽颇相接近,比较容易理解。而读史下酒,就史书通常古板严谨的风格而言,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密少年出行时,骑在牛背上阅读《汉书》的故事。《旧唐书·李密传》写道,李密“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读之”。越国公杨素行路相逢,见此大为惊异,乘马追行,感叹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又问所读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于是杨素大为爱重。《新唐书·李密传》也写道:“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这一情节流传久远,于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作《蓟门送李子德归关中》诗中也感叹道:“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汉书》挂牛角”事,成为名士风范的一种标志。

明人沈周《题朱泽民为良夫作耕渔轩图》诗有“《汉书》自可挂牛角,阮杖何妨挑酒壶”的名句。“牛角”和“酒壶”适成佳对。所谓“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所谓“满饮一大白”、“复举一大白”等等,显然并非杨素所谓“耽学”,而是作为一种表现风雅俊逸的情节透露了当事人的特殊性格。

青年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曾经发表这样的历史感受。他说:“吾人揽〈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毛泽东的认识,固然表现出对历代“乱”和“治”的特殊的个人情感倾向,但也反映了项羽、张良时代的历史进程确实引人入胜的历史特征。当然,能够实现历史本身和读史者之亲切沟通的,是著史者的高明手笔。史事本身的魅力和《汉书》叙事的完美,共同成为《项羽传》和《张良传》得以与“牛角”、“酒壶”合构为故事的重要条件。

我们知道,《汉书》中《项羽传》和《张良传》的记述,都是本自《史记》。顾颉刚先生曾经在《司马谈作史》一文中写道:“《史记》一书,其最精彩及价值最高之部分有二,一为楚、汉之际,一为武帝之世。……若楚、汉之际,当为谈所集材。谈生文帝初叶,其时战国遗黎、汉初宿将犹有存者,故得就其口述,作为多方面之记述。此一时期史事之保存,惟谈为当首功。其笔力之健,亦复震撼一世,叱咤千古。”除了“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表现出“文学造诣之高”而外,“其史学见解之深辟又可知”。看来,要追求“笔力之健”似乎应当首先以“史学见解之深辟”为前提。

“《汉书》下酒”已成遥远古事,读现今之史书,似不复有《史记》、《汉书》等“如此下物”。所谓“一斗便醉”《南唐书》一类,或许也并不多见。史界朋友若有谁著书既“生龙活虎,绘声绘色”,又“震撼一世,叱咤千古”,我们自然应当真挚感佩,诚心祝贺,为之“满饮一大白”,“复举一大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