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市区中小学只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才能打开今后发展的新局面。”面对记者,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刘国荣局长胸有成竹,侃侃而谈。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营的热潮中,镇江抓住机遇,加大经营城市的步伐,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一座清新秀丽的滨江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独树一帜,令人刮目相看。”刘国荣说,“但是,镇江城区的教育发展似乎慢了一拍,不仅未能跟上这一轮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教育现代化水平甚至落后于市辖的丹阳、扬中等市区。”
刘国荣告诉记者,镇江市委、市政府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十分重视镇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镇江教育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教育和政府工作实践告诉刘国荣,要实现镇江教育大发展,就必须面对镇江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这一现实,抓住经营城市带来的机遇,找准突破口。城市在迅速放大,而教育布局调整迟缓,已经成为制约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因此,加快市区教育布局调整的步子,彻底改变市区中小学布局散乱、规模偏小、小区学校不配套、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不强、布点不均衡等问题,无疑等于抓住了镇江教育发展的“牛鼻子”。
教育主管部门的发展思路,得到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内容,市委书记史和平、代市长许津荣等先后3次专门听取专题汇报。分管领导带领市教育、规划、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程赴上海等地,就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经费筹措、教育设施配套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经过努力,在全市上下都形成共识,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了镇江千家万户关注的民心工程、百姓工程。
布局调整5年内需要4-6亿元资金,钱从哪里来?刘国荣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他告诉记者:一靠创新举措,注入增量教育资本;二靠创新思路,盘活教育存量资本。传统的教育增量往往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那是杯水车薪。在经营城市中发展教育,则可以一举突破资金缺口。比如政府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中的教育配套规定,并充分盘活教育存量资产,以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成立教育投资中心,参与经营城市;与房产开发商签订协议,解决已开发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遗留问题。
思路明确了,办法也就有了。今年,镇江市教育局在市规划、土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东郊某住宅开发项目中,明确划定50亩土地,建设1.3万平方米校舍,作为义务教育的配套设施,仅此一项就使教育增量达5000万元。这样就可以使市十一中尽快搬迁新址,原址近9亩土地有偿并购给附近小学,此举既让小学扩大一倍的规模,又取得收益近千万元,用于改造其他学校。经过努力,金融机构也对教育建设“慷慨”起来。市第一中学在风景秀丽的古运河边异地新建,占地3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1.5亿元,将于2005年建成使用。省镇江中学原地改、扩建,占地150亩,总投资额5000万元。这两所学校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
刘国荣的还款计划也有了谱:这是两所名牌高中,受办学规模局限,招生计划一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在学校扩容了,未来几年的入学率将持续攀升,使用政策性许可收费,还贷已绰绰有余。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既满足了市民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又优化了资源配置,对促进品牌高中的快速发展,提高全市高中升学率,都具有积极意义。
采访结束时,刘国荣笑着告诉记者,镇江市区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工作,刚刚全面展开,要走的路还很长。在经营城市的大环境下,走好基础教育的发展之路,前景一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