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农村的发展放在首位

经济访谈(62)
2003-12-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党国英,1957年生,陕西子长县人。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记者:最近,中央的多次会议强调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有什么背景?

党国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确对农村工作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这个变化的背景,我想有三个方面。第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然重视农民的生存状态。我国的社会经济呈现一种二元结构状态,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发展程度低,与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要求相距甚远。第二,抓好农村工作也是全局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看,农民的购买力低下和农村市场的低度扩张,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在战略上重视农村经济的成长。第三,重视农村工作也是社会稳定的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的组织程度低,农村工作积累了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所以,要通过经济、政治改革,积极创造稳定农村社会的条件,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稳步推进具有关键意义。

记者: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方面?

党国英:从表象上说,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在几年内没有增长。如果深入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是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我算过账,农民的实际田野工作时间的报酬并不低,甚至高过打工的平均水平。但一个农民家庭在平原地区约耕种10亩地,他每年得到毛收入也不过5000元左右。即使改变种植结构,发展所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市场竞争之下,要保持长期的高收入也非常难。所以,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城市化,大部分(例如80%)农民要从土地上游离出来,进入其他产业,变为城市居民。剩下的农民可以提高农业的经营规模,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才有了保障。

目前农村发展遇到以下一些主要矛盾: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还不够快。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80%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这个任务十分艰巨。目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遇到瓶颈,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障碍。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太慢,也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不好。农民贷款难,农业积累向其他产业的转移过多,使农业创业资本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第三,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从资金和信贷两个渠道看,农民对国家贡献多年是一个正数。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本应该尽快实现“反哺”农业。

记者:中央政府解决农村问题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党国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来促进农村发展。这些措施主要有:通过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将补贴粮食流通企业的财政资金转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取消农业特产税,并将逐步取消农业税;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经营性的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将由市场关系调节,从而使农民有可能得到一部分土地级差收益;加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支援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改革人口管理方式,逐步消除农民进入城市的体制性障碍。我相信,这些措施将对我国农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从更长远的观点看,农村发展还要重视解决什么问题?

党国英:我认为,从长远看,今后农村改革还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选择时机,以更大的力度改革农村土地关系,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农村目前实行的土地承包制对解放农村生产力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个制度难以避免乡村干部对土地过强的支配权,对理顺农村政治经济关系很不利。中央政府已经通过立法措施,来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物权化,但目前落实情况不尽人意。二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基层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正式出台村民自治法,如果农民这项权利落实了,所谓“农民负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