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近几年迅速升温,目前国内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据悉已经超过700家。作为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不出国的留学”已经成为招生中的一大热点。但是,针对合作办学的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及文凭的含金量受到质疑。
在国际合作办学中,我国的大学校门应该怎样向“外”开?记者在采访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后发现,该校的经验可资借鉴。
不出国就能“留学”,对于来自普通收入家庭的学生,是一件大好事。对于来自普通收入家庭、高考分数不理想的学生,更是一件大大的美事。好事固然好,美事真有那么美吗?
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学位的形式很多,有的毕业时拿境内境外双重文凭,有的毕业时仅拿境外文凭,关键还要看是否国家计划内招生。“内外”有别,也将决定文凭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同度。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计划内招收学生的学历与学位是一致的;计划外招收学生的学历与学位相互脱节,学生毕业后得到的是国外的学位,但在国内属于非学历教育。
隔行如隔山。家长和学生或许对合作办学的文凭含金量不甚了了,学校却应该心知肚明,就看它愿不愿意亮出底牌。在合作办学项目中,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坚守这样的原则:保证生源质量,全部采取计划内招生本科专业全建制合作方式,学生毕业后同时获得中外两张毕业文凭。从1995年招生50余名到2003年招生838名,这个原则始终不变。它也成为该校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100%的基础保障。
据专家介绍,由于教育机制的不同,国外的大学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过政府批准,但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大学;另一类是经过政府批准又获得专业机构认证的大学。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只承认第二类大学的学历学位。所以,选择怎样的外方合作对象,将直接决定中外合作项目的质量与前途。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王新奎教授说:我们学校选择外方合作对象相当慎重,一定要与合作方直接接触,考察其学校品牌和办学实力,“中介”免谈。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确保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填补中国高校的专业空白,真正培养国内紧缺人才。1999年,该校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引进当时国内尚未开设的“国际物流”专业,首届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被多家大型企业“预定”一空,其本科学位证书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合作办学学位证书。
如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已有的8个中外合作项目全部与国外正规大学的特色专业合作。合作由低走高,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层次,巩固合作成果。例如,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澳曼特国际商学院,合作层次从专科合作提升到本科合作,目前已实施在硕士层次的合作方案。
国外教育机构进入中国,是为了扩大中国的教育“出口”,盈利是主要目的。但是,国外高校的课程、教材、管理、教育理念,的确有许多先进之处可资借鉴。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我国整个的教育领域也将产生有益的影响。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是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与国外高校合作时,严守“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三原则,全部引进最新原版教材,用外语授课;竞聘上岗的专业教师则接受“二次进修”——先为外国教授担任辅助,再派遣出国受训;同时,学校引进国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如金融学院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的合作,20门专业课全部按照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际紧密接轨,从而使合作项目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和加联邦政府杰出国际教育奖。
合作办学不仅拓宽了外贸学院的人才培养途径,也使该校从中吸纳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锤炼了师资队伍,丰富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比如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就在合作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从原先只注重语言教学拓展到跨文化交流教学的范畴,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在学术论文比赛、英语等级考试及社团活动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