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来自渤海的警告

环境污染使渤海肌体日益脆弱水产资源濒临枯竭——
2003-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银行盘锦分行 张仁彦 我有话说

调查

近20年,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我国东部的一个耀眼的亮点。但是,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有关专家呼吁: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遏制污染,十年后,渤海将变成第二个“死海”。

渤海肌体日益脆弱

据环保专家介绍:目前,整个渤海水体中,一种和多种污染物超过一类水质标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6%。渤海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这些污染源不断地侵袭着渤海日益脆弱的肌体。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占总面积的41.3%,较上年增加了16.7个百分点。今日渤海,海水已不再湛蓝可爱。站在渤海岸边放眼望去,昏暗的海浪,卷起层层灰色的泡沫扑面而来,一堆堆漂浮物由远而近推至脚下。若是大胆地跨入海水中,滑腻腻的海藻会缠住脚踝,气味难闻,令人作呕。沿岸217个排污口,伴随着大量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一起涌进渤海,年容留污水28亿吨,年接纳污染物超过70万吨,以上两项竟占据全国排海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渤海已成为我国海域和内陆河流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海洋检测专家心情沉重地说,渤海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此下去,10年后渤海将成为地球上第二个“死海”。到那时,即便不再向渤海排进一滴污水,单靠其自然与外界交换恢复生态,至少要用200年时间。而沉积在海底的污染物将存在几百年。

水产资源濒临枯竭

昔日,曾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财富的渤海,如今却是渔船帆影片片,船船空仓而归。实践表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不善待海洋环境,人类将自食其果。目前在辽东湾海域除了海蛰、毛虾之外,其他海产品都难以形成鱼汛。渔民们只能花几十小时,行船几十甚至几百海里“以时间换鱼虾”。运气好,多的打几十斤小鱼、小虾,少的只能捕上几斤。

据统计资料显示,渤海底层的水产资源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十分之一。我国独有的高经济品种渤海的特产中国对虾,近20年产量已锐减了九成。原盛产于渤海的一些珍贵的铁钳蟹、比目鱼、黄花鱼、鲈鱼、鲅鱼、蛤蜊等特色水产品,相继出现了断档或灭绝。海洋渔业专家说,渤海水产资源50年后才能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水平。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海洋是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蓝色宝库”。海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海底的油气资源约占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45%,目前的开采量约占全球开采量的30%,90%的动物蛋白质存在于海中,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来自海产品。人们都说海洋是一个庞大的“净化槽”,但净化速度比人类对它的污染速度要慢得多,污染容易治理难。《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总投资555亿元,实施项目427个。主要实施区域包括津、冀、辽、鲁辖区内的13个沿海城市和渤海水域23万平方公里。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将从根本上扭转渤海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达到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的目标。据国家环保总局新近发布的消息,2001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止,但污染仍十分严重。

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我们面临的双重任务,我们在分享海洋恩惠的同时,也要承担保护海洋的义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全部纳入法制轨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