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部省共建结硕果 百年学府谱新篇

2003-12-19 来源:光明日报 辛珊达 我有话说

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


山东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优良学术传统、素以文史见长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7月与原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明显提高。特别是2001年2月,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签署后,“985工程”全面启动,在2002-2004年的三年时间内,部省将共计投入8亿元人民币(其中教育部投入3亿元,省政府投入5亿元),用于支持山东大学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山东大学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按照部省共建协议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的题词精神,经多方认真论证、研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山东大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是:学校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学校发展可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学校发展可把握的机遇是无限的;学校发展的自身潜能是无限的,大学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在“四个无限”思想的指导下,山大提出了“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由此提出了《山东大学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2002—2005年发展规划》、《山东大学“十五”学科建设规划》和《山东大学校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顺序。强调通过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建立起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实力强大、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使代表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在全国高校排序中明显前移,为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理念的创新为山大这所百年老校注入了生机活力。在较短时间内稳步实现了实质性融合之后,在部省共建经费支持下,学校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在各方面的投入。“985工程”实施三年来,山大在学科建设上投入经费27600万元,共支持了57个项目;在人才工程建设上投入经费3000万元;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经费23500万元,主要用于教学服务体系、实验室建设、校园网建设;在大型基础设施及修缮上投入经费4000万元;在基本建设上投入经费21000万元;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投入经费1500万元,使得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山东大学的实质性融合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985工程”实施后,山东大学明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十五”末,有15个左右二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其整体学术实力和科研工作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成为山东大学的标志性学科;在信息、生命、材料、能源、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有一批应用、交叉学科迅速崛起并成为山东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幅度带动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发展。2001年11月,学校决定从部省重点共建经费中斥资2.7亿元人民币,设立了“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项目”(又称“985”学科建设项目),制定了《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对学科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地以项目的形式立项建设。

——学术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学校只有凝聚态物理、微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985工程”实施后的2002年,文艺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凝聚态物理、微生物学、材料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6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金属液态与遗传工程实验室、实验畸形学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文艺美学研究所”被评审、批准为百家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位授权点数大幅度增加,学校发展受学位点制约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变。2000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74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157个,经济学、能源、药学、环境、生物医学工程等许多与山东省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都不能培养博士研究生。实施“985工程”后,学位点数不断增加。今年在全国第九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又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33个。目前山大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总数达118个(含自主设置专业9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总数达199个(含自主设置专业9个),覆盖除农学、军事学外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另有J.M、MBA、MPA、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口腔医学硕士、MPH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14个。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居全国高校前10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实施“985工程”以来,山东大学全面创新科技体制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以“整体跟进、重点突破,以人为本、强化创新“作为指导思想,突出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大力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学校科技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科技经费显著增加。2000年山大科技经费为7197万元,实施“985工程”后,科技经费2001年为9522万元,2002年为16180万元,2003年预计近2亿元,三年增加到近三倍,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学校承担重大科技计划的能力明显提高,一大批国家重点、重大科研计划落户山大,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技攻关能力。其中山大承担的“十五”国家“863”计划“碳纤维关键技术”专项,总投资900多万元,一期投资550万元,不久将会开发出实用的T7OO级高强型PAN原丝及碳纤维技术和产品,满足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据统计,2001-2003年,山大共申请专利190项,其中发明专利156项;获批准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鉴定科技成果319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9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6项;在2002年和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山大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第一;蒋民华院士、彭实戈教授分别荣获2002年、2003年度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础研究的实力与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结果,2001-2003年山大每年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分别为445篇、519篇、742篇,居全国高校第7名、第8名、第8名;被E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分别为257篇、304篇、376篇,居全国高校第11名、第11名、第9名;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分别为270(602次)篇、261(563次)篇、522(1091次)篇,居全国高校第9名、第10名、第8名;至今,山大国际论文统计主要指标已稳定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高度重视与山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大力推进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以“氧化锌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天达—2116”植物抗病增产剂、“燃烧与烟气净化技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学校尤其重视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方法、新途径和新形式。目前,山大与地方或企业共建20余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对接活动。现在学校已启动“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方案”,以构建反应灵活、实力强大的科技服务平台,这必将对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研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仅以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在今年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被评为工程材料组参评实验室的第1名,并获得“优秀”的好成绩。近年来,在多项重大创新性实用材料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采用“四槽流动法“制备的大尺寸优质KDP晶体用于“神光”Ⅱ号工程,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在国内首先获得大尺寸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单晶;在国际上首次将具有旋光性质的硅酸镓镧晶体制成了实用的电光Q开关;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首创采用软化学方法制备立方氮化硼新方法,为《Nature》杂志专文推介;在长期MOCVD生长第二代半导体研究工作基础上,作为主要单位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计委“半导体发光材料与芯片技术”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项目,使我国半导体发光管、激光管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绩显著。为保持和发扬学科特色与优势,重振文科辉煌,去年5月学校出台了《关于贯彻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改进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组织研究力量,出精品成果。有89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支持,使学校承担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15项,其中《清史稿艺文志》和《中国审美文化史》荣获一等奖。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94项,其中一等奖10项。洛庄汉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高校和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促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学校按照重点基地管理模式,组建了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促进了研究力量的整合。学校加大投入,设立“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硕果基金”“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杰出学者奖励基金”“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成长基金”,分别支持不同年龄层次的社科研究人员,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校内基金资助体系,已有103人得到资助,对发挥传统人文学科老学者的学术特长、培育新生的研究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史哲》等学术期刊各具特色,影响较大。《文史哲》继荣获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之后,又被列入首批全国高校名刊工程。

“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

“985工程”实施以来,山东大学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制定了《山东大学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鼓励教授上讲台,提出“要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响亮口号,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发展+竞争力,即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山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再造,新增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金融工程、物流管理等12个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学院和学科类别招生,并允许在校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在全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目前在校本科生中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的500余人,在国内10余所名校“访学”的有350余人(同时接收国内其它高校访学学生257人),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中文、数学、物理三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评估验收,其中“中文”基地和“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取得了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评审、立项;依照国家人才基地建设模式,创办了“文史哲”基地和“金融数学”等校级基地。

积极参与“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建设,有教育部教学名师1人、网络课程4门、国家级立项规划教材15部;有4门课程被省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有5项“新世纪教学教改立项”已获教育部验收通过。另外,学校还评出名牌专业7个、名牌课程10个、优秀教学课件10个、优秀实习基地10个;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学能手44名。

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公共外语分级教学、学分制改革、招生和考试方法改革、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措施成效显著,进一步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每年招收和培养本科生1万余人;研究生的规模逐渐扩大,2001-2003年共培养研究生3029人(不含专业学位和在职申请学位人员),而1978-2000年的23年中培养研究生总和仅有7424人。现有在校研究生10000余名,而1978-2000年在校研究生总和只有9371名(其中博士1012名,硕士8359名)。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到2003年全国每年评选出的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累计达到299篇,其中山东大学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7篇,另有3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3年始设)。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新山东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始终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三年来,通过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学校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高。

——积极探索“个性化引进”模式,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山东大学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山东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个性化引进”模式。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与环境留人、事业留人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学校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各院部将分配到本单位学科建设经费的15%—20%作为人才引进的配套经费。

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扩大学科带头人队伍。制定《山东大学流动岗位特聘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契约管理,动态调整。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设立“校内企业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和“校内企业关键岗位”。

建立学术论坛制度,邀请著名学者、专家为青年教师、学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

——实施“师资培养计划”,为中青年教师成才创造条件。实施“中青年教师学术进修计划”: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作国内访问学者;到国内名牌大学在职做博士后研究;境外学术进修等。实施“朝晖计划”,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结合“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人才工程建设,学校专门设立了人文社科类“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成长基金”和理工医类“山东大学青年科学基金”,以项目形式,加大对3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

组建“创新学术团队”,提高学校竞争力。制定了《山东大学创新学术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积极组建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为骨干,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人才资源和资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学术团队”。以创新学术团队为载体,加强优秀杰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群体。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措施,创造新的人才工作机制。实施岗位聘任制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层次细化、设岗竞争、动态考核管理等措施,对学校人才队伍进行全面整合;明确各个层次、各种类型人才的职责、权利与待遇,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科负责人和学术骨干以及其他骨干教师的待遇。同时,明确职责,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选拔的各个环节。

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引进和增加了一批杰出人才: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实质性聘任兼职特聘教授20名,其中中科院院士8名,工程院院士10名,国内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2名;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名、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11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5人;兼职关键岗位教授20余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200余人,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名、“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留学回国人员80余名。同时,每年还有100多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或在职申请博士学位。这极大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的结构,为学校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人才基础。

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

山大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校、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的联合与协作,积极参与政府间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已取得明显成绩,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局面。

三年来,学校共有2000人次出国(境)访问、考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接待短期交流、访问考察人数达2500多人次;举办、召开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如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中英大学校长论坛、“2002ICM国际数学家大会”卫星会议、欧州核子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讨论会等47次;聘请长期专家127人次,短期专家近400人次。聘请广中平佑、杜维明、余光中等80多位境外学者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名誉博士;与3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交流交往关系,签订协议的友好学校数量达70所。派出近200名学生参与“海外经历”项目。去年派出学生40余人参加赴英国夏令营、入台考察、赴香港护理学院进修等项目。今年3月,通过与韩国庆尚大学的交流协议,整班派出朝鲜语专业学生20人,赴韩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学习。

山大现有各类留学生近1000人,在校长期留学生人数超过500人,他们分别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学历层次、学科类型、留学形式、生源国别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变化。

山大作为国内10所“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可喜收获,多肤色校园文化日益显现,留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大型活动中相继获得包括全国以及地方大奖在内的多项荣誉,显示了学校的教育水平。

另外,学校领导积极参与政府间合作项目,如中英大学校长论坛、中美大学校长跟班计划、中澳大学校长论坛、中英大学领导能力培训项目等,使山东大学的影响力明显提高,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征程中前进了一大步。

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三校合并后,经过慎重考虑,学校认为应立足于现有三个校区、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目前已完成三个校区四处校园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4亿元,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等方式,建设教学、科研及基础设施等用房26万平方米,期间,新增教学楼、实验楼10万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9万平方米。另外,还有11万平方米的在建项目,20万平方米的建筑正在规划设计中。学校着力建设“开放、大气、优雅、凝重”的校园环境,先后投入0.74亿元,拆除危旧平房4万多平方米,使校园面貌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10月,通过了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评估和校园文明建设检查复审,被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构建了校内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实现教育管理网络化。全校已有2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45台件,其中药学院基本建设项目购置了800兆核磁共振,价值近700万元人民币,在华东地区高校同类设备中是最好的。还有高分辨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多功能超硬材料烧结炉、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液态金属粘度仪等均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学校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校内专管共享和开放使用制度,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确保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由此利用率提高了20%-30%,使用效益评估山大在教育部70余所高校中名列前茅。“985工程”实施以来,山大已连续三年向教学实验室投入了1.5亿元人民币,三年设立了250多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去年37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圆满通过了教育部委托的省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并且90%的参评实验室达到了一类。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的网络化,基本实现学校无纸化办公;建立了全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三个校区图书资料通借、通还和图书期刊网上借阅;加强“学生在线”、“山大视点”等特色网站建设,使山东大学校园网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窗口和学校信息资源中心,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便捷的数字化环境。

自我发展能力迅速增强

“985工程”启动后,学校按照江泽民同志为山大百年校庆的题词要求,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把握,提出并实施了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启了学校无限的发展空间。

面向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山大与济南市高新区合作建设了“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目前15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楼房已经竣工,已有在校学生2000名。去年10月,教育部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会议在山大召开,教育部领导充分肯定了山大的创新举措。与威海市共建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市除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外,2002—2005年每年还给予分校600万元人民币的招生补助专项经费。学校还与临沂、日照、荣成、文登等市地开展合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发展服务。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山大和鲁南制药合作组建了新药研究院,鲁南制药投资为学校建设10000平方米的新药研发大楼;与海信集团合作组建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等。这些企业不仅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还出资设立24个企业特聘教授岗位和关键岗位。

校校合作前景广阔。山大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八所全国知名高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互换本科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或一年,启动互聘对方知名学者为博士生导师,互相推荐优秀本科生到对方读研等。随着校校合作深入开展,每年将有500名学生具有“第二校园经历”,百名外校知名学者成为山大博士生导师,数百名其他高校的学生在山大校园学习。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

山大不断深化财经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资产总量跳跃式增长,截止到2002年底,学校资产总量为23.1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69.85%,学校收支规模跨上了新台阶;2002年学校总收入为11.51亿元,总支出为11.32亿元,确保了学校基本支出和集中财力重点建设。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能力不断增强,办学空间不断拓展,保证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985工程”为山东大学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校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山东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985工程”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子。可以相信,在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的继续大力支持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山东大学,一个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必将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