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12月19日电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历经254个日夜、行程39349海里,在创造了大洋调查的多项考察纪录,圆满完成中国大洋协会DY105-12、14航次的调查任务后,于今天上午在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热烈欢呼声中,挺着骄傲的胸膛稳稳地停靠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码头。
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和“大洋一号”科考船的首席科学家初凤友、王春生介绍,此次考察是我国大洋考察史上历时最长、涉及学科最多、使用手段最先进、完成工作量最大、样品数据采集最多的一个航次。在全面超额完成预期工作量的同时,调查数据的质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本航次在我国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由中国科学家主持开展了NAVABA项目的研究(环境基线自然变化),初步建立了合同区的环境基线和环境影响参照区。本航次的其他重大进展是,基本完成了在西太和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等资源的深入勘察任务,特别是在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开展的深海硫化物资源调查中,首次获得宝贵的海底热液硫化物。为我国在“十五”期间圈定出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区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个航次的顺利实现,使我国又一批深海海底调查、研究和开发的人才队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两位首席科学家说,“大洋一号”曾于去年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增装和改装,并增加了由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多项高技术调查设备。本航次是该船增改装后第一次执行远洋调查任务,它的胜利凯旋进一步证实,“大洋一号”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之一。
另据介绍,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了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1999年3月5日,我国正式获得7.5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拓展了我国战略资源的储备总量。2001年5月,又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定了《勘探规章》,从而使我国由国际海底开辟活动的先驱投资者成为国际海底勘探的承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