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川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盘活现有存量人才 创造人才流入“洼地”
2003-12-22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张传亚 我有话说

本报成都12月21日电四川省委、省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紧抓住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关联度最强、最紧密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2%,创9年来新高,预计全年可达11.5%。全省正在形成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四川人才资源比较丰富,但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当今时代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省委副书记、省人才开发暨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鹏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至关重要。

四川把人才开发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把人才开发工作列入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省委今年开展了广泛调研,多次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以及24个配套文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

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体制机制的竞争。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围绕盘活存量人才,开发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牢牢把握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冲破旧体制、旧办法的束缚,激发人才的活力。

在盘活存量人才方面,他们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取消人才流动中部门、单位设置的任何不合理限制,打破人才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和所有制界线,“拆墙透绿”,变“单位人”为“社会人”,促使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为了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四川响亮地提出让做出贡献的人才先富起来。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制定产权分配办法和企业兼并重组中人才资本有偿转移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股权、期权激励。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共有1660余人到地方创业,创办企业31个,实现产值44亿元。

针对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四川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相融的重要手段,动员各方面力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培训。全省兴办了初、中等职业学校805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8所,有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价值,把劳动力资源变为劳动力资本。2002年,全省劳务收入达430亿元,超过地方财政收入。

四川采取逆向思维,创新人才准入制度,营造人才流入“洼地”效应。他们打破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零门槛”接收高校毕业生;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引进人才工作证”制度;采取加大科技项目择优资助力度、设置“特聘教授”和“特聘工程师”等措施,吸引高层次紧缺人才。成都市仅8月份就办理人才落户5100余人,同比增长36.8%;引进高层次人才571人,同比增长752%。南山之桥微电子公司董事长李为民去年6月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他们开发的产品是以太网路由器、交换机核心芯片。当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成都作为创业发展基地时,李为民时常反问对方:为什么不呢?成都高新区为入园企业构建了“五星级”服务体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抛弃本位意识,跳出盆地限制,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引进高水平人才,实现人才资本的倍增效应,医院也因此获得高效益的人才资本回报。从1993年到去年,医院的业务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9亿多元,固定资产从9200万元增加到9·6亿多元。11月份,44岁的肿瘤生物治疗专家魏于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