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展西部风采 创一流名校

2003-12-23 来源:光明日报 甘晖 安应民 李兴业 赵春晖 我有话说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的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成为关键。根据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以“西部大开发”为动力,兰州大学抓住“985工程”建设机遇,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扩大办学空间。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道路上昂首迅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重点学科增长200%;科研经费增长291%;SCI论文增长76%;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长246%,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4190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逐年接近世界最好大学的水平。

重拳出击,创建一流学科

兰州大学始终将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通过积极支持重点学科、继续强固优势学科、扶持发展特色和新兴学科,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进展。学科方向得以拓宽,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学科依托的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建立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985工程”实施以来,兰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发展到5个,博士点由34个发展到44个,硕士点由62个发展到10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由1个发展到3个,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不仅在数量上有了一个大的增幅,而且在结构上也有了大的改观。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新增教育学和农学后,覆盖除医学和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0个学科门类;博士点从文科3个、理科28个、工科3个改变为文科5个、理科34个、工科5个;硕士点从文科21个、理科33个、工科8个改变为文科49个、理科40个、工科17个、农科3个;并新增了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特别是区域经济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和生态学等6个学科(原为2个)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标志着兰州大学更多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创建一流学科迈出了一大步,并促进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学科的整体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创建一流学科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基地。5年来,兰州大学发挥学科优势,重拳出击,通过高强度的设备经费投入,创建了多个科研基地。新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增长150%,覆盖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5个学科门类;新建“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建2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独具特色的敦煌学研究所为全国首批15个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牵头承建西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参加核科学与核技术、现代农业等2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德国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支持建立了“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建设取得的这些重大进展,为高水平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改善环境,构筑人才高地

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兰州大学抓住机遇,通过自筹经费实施校内奖励津贴制度、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给予大幅度的倾斜,教师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成才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并且采取超常规措施,大幅度投入经费引进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外聘专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拨专款加大外聘专家来校工作的力度,有计划地从国内外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讲授本科生基础课和研究生学位课,向全校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指导青年教师。共聘请18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长短期来校讲学,作报告300多场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课共3000多学时,5万余名(次)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受益。

与此同时,针对学校社会科学教师博士学位比例偏低的状况,先后选派文科有关院系多名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多名年轻教师在校内文科博士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公共英语课教师、“两课”教师、新兴学科和新建专业教师、新开课程教师,赴国内的外语院校、重点大学长期进修,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西部省区开展“手拉手”协作活动,就高等教育改革、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和共享资源。

截至2002年底,兰州大学专任教师1167人,比1998年末1084人增加了7.7%,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由48.2%上升为76%;副教授以上职务人数占教师比重为54.4%,达到635人,比1998年末增加了54.9%;教师中有博士学位人数由131人增加到185人,增幅达41.2%。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998年的1人增加到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由5人增加到1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者由6人增加到8人,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8个,已上岗3人在各自的学科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带头作用,新增青年创新研究群体1个。这些杰出人才和岗位、团队,吸引和稳定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多数已在本学科挑起了重担,逐渐成长为学科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合理改善,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外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政策激励,夯实科研基石

随着兰州大学学科布局、学科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完善,科学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国家级研究基地、骨干型研究队伍逐步壮大,学校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科研成果、承担国家任务的能力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提高更快。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部分研究方向基本确立了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术地位;应用研究的西部特色更加明显,立足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技术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一支以高学历中青年为中坚力量,充分发挥老专家骨干作用,专兼并蓄、对外开放、积极流动的研究队伍不断成熟,在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学术界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科研实力。

“985工程”执行过程中,学校专门拨出经费用于发表SCI论文的科研滚动奖励。合理的激励政策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8年188篇,上升到2001年的330篇。

“985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各类项目136项,社会科学方面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承担“973”项目一级子课题6项,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7项。通过“做西部文章”,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和优秀成果,包括西北民俗、区域经济、敦煌及其数字化模拟、西北史地、中亚研究、西北人口、地质工程、冰川冻土、高原大气、植物生理和干旱农业生态等多项研究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学校自然地理学科已有4人承担“973”项目一级子课题,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已经具备冲击首席科学家的实力,围绕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和环境效应等研究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取得了一批国际瞩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学校古生物学创新研究小组,令人振奋地发现了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前化石银杏与现代银杏之间的关系,把植物化石气孔参数、碳同位素组成与古大气CO 2浓度及其环境变化的研究带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研究成果在《PNAS》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荷兰Utrecht大学的古植物学家Wolfram Kuerschner评论:“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新颖的独创性研究”;英国Sheffield大学的古植物学家David Beerling说:“这项研究激动人心,其突破性进展在古植物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在科学研究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各学科加大了开放力度,加强了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先后与德、美、英、法、日、荷、加、韩、澳、新西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30多所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互派研究生、访问学者、相互进行科学研究等合作项目。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各学科的研究能够及时进入学科前沿、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西部问题为主要特色的应用研究格局基本形成。“干旱农业集水工程”及“具有阴阳棚结构的新型日光温室”项目,为解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问题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河西走廊及定西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块物料在线中子测水系统”技术装置成功运用于包钢、酒钢以及金川公司的实际生产中,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运筹帷幄,老校喜换新颜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增加教学行政用房和生活用房面积458728平方米,超过过去50多年的基建总和。教职工住宅面积增加113246平方米,超过过去40年教职工住宅的建设总量。为稳定教师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强力支持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教育手段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校园网已形成了“主干千兆,入室百兆”的整体框架,通过光缆实现了四个校区的千兆互联,利用网络将空间上分离的四个校区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成西部远程教育中心,与甘肃省数据局合作,建成了通达全甘肃14个地州市的远程教学平台,并通过了省级鉴定,基本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种需要。2001年,学校还成功将原图书馆改造为西部首家信息化图书馆,功能合理,设施齐全,智能化程度高,步入全国高校一流现代化图书馆行列。

新校区建设蒸蒸日上。抓住机遇,学校仅利用一年多的改造和建设,榆中校区2001年就迎接了3000余名新生的顺利入住,目前,9000多名学生在新校区学习和生活。此举使兰州大学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占地两个指标一次跨入全国高校前列,特别是生均占地指标(102.1平方米)接近直属高校平均值的2倍。新校区的建设和启用,增加了上万人的办学硬件条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兰州大学办学空间极为紧张的局面,大大拓宽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为学校上水平、上层次提供了坚实保证且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985工程”强有力的推动下,兰州大学在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她正在实现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