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所长说,工厂赚大钱是他最高兴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宜兴市市华亚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卫中说。据介绍,“华亚化纤”三年来的效益有500多万元,在大连合纤所的帮助下,新上的多头纺细旦长丝项目仅一年就将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能够坚持以行业发展为重;不和企业争市场,这是郭大生给人们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
在郭大生办公室的窗台上,阳光下一尊工艺品上“至诚金鼎”四字晶莹闪光,这是一家企业精心选购的礼品。问起赠送的原由,大连合纤所党委副书记邓耀云没有直接回答,却说这类礼品送得多了。郭大生说,研究所要搞好,必须取信于行业,诚信第一。
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2003年10月23日郭大生和该所副所长汪丽霞正在湖南邵阳出差,接到洛阳一家大型石化企业关于10月25日上午在洛阳谈合作的邀请。如果从长沙坐火车,第二天赶不到,长沙又没有直达洛阳的飞机。怎么办?他们查遍了长沙到各地的航班表,找到了一条最快到达的路线:23日晚从邵阳到湘潭,24日下午2∶00飞到广州,休息两个小时后转飞洛阳,下午6∶00从洛阳搭车到石化,第二天9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下午两点又登上飞往上海的飞机……
“老板的信任太重要了!”郭大生说,“100多个合作的客户中,80%以上都是回头客。如果客户不再找我们合作,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失去诚信,就是我们的耻辱。”
记者采访时是星期天,采访中郭大生的手机不断响起铃声。16∶12,浙江桐乡一个企业的老总要上六条生产线,问方案什么时候做;
16∶51,浙江一大企业老板问郭大生是某工厂的独立董事吧?“我是,干吗?”对方说有人请自己去投资那家有二三十年历史的老化纤厂,请郭大生当参谋;
17∶00,张家港一家企业说,他们目前用的机器性能不行,恳请帮助改造,希望赶快过去;
18∶50,银川一家不认识的涤纶厂厂长问他们工厂怎么改造,问国外设备的价钱、方案行不行,还问从营口到盘锦的高速公路是不是通行。
郭大生解释说,合作过的化纤企业凡遇到重大决策问题,都要找他们咨询。张家港的欣欣集团从1985年开始合作,现在有关企业发展的事都找他们商讨。绍兴赐富集团连产品应卖多少钱,都要找他商量。对这些电话,他们从没拒绝过,每年大约拿出20%的时间去做这类工作。他说:“我们是为行业服务,要把这些当作项目的前期工作去作好。这些前期工作做好了,既有利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的积累。”
据介绍,不少研究所都在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建厂、赚钱。大连合纤所如果在市场价格高的初期建复合纺丝工厂,一年可获利润几百万元。那么,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不建厂呢?
郭大生说,把行业当作项目来做,就是要把行业的发展当作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事,决不能和用户争市场。如果研究所都急功近利去建厂,科研的主业谁来干?研究所主要是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工作,要以行业发展为己任,不能和行业争饭碗!
郭大生介绍,坚持这个原则,使他们到任何地方都受到欢迎。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任感,企业越来越依靠他们,有的工厂所有的项目都是由他们来做,长期合作的有几十家,有的已经合作了十五六年。现在他每年为帮助企业决策上什么新项目出差几十次,他们80%以上的合作项目都是回头客,通过各种形式合作的企业有上百家,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有东三省、京津沪,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新疆,陕西,广西,云南。
自己不建厂,使大连合纤所能够集中精力,把合作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做好。中港集团在90年代初期由大连合纤所帮助建设,曾辉煌一度,后来因受骗进入低谷,虽骗子也因犯罪被判无期徒刑,但从此一蹶不振。改制重组后的中港集团于2003年七月份又找到大连合纤所,要求帮助振兴。大连合纤所认为义不容辞,接到这个任务后,宣布了一个决定:不计时间长短,不计较价钱多少,不计较任务轻重,把重新振兴中港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后来郭大生碰到中港集团的老板,该老板说,你们来的人都说,领导布置了,振兴中港是我们的重点项目,一定要干好。现在,大连合纤所帮助规划并提供技术支持的生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年中可望建成,届时该集团规模将扩大一倍,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而工程投资将大幅度减少。
据介绍,大连合纤所有100多人长年累月在各地工作,不计较节假日,最多的一呆就是半年。谈起安心在大连合纤所干下去的原因,1995年39岁时领到政府津贴的研究员井孝安说,郭总为人做事让我服气。一些公司高薪邀请我去工作,我不去,因为研究所是我的根,领导支持我,工作环境好,我的事业在这里能够发展。
一个精美的舵轮,基座上刻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字,这是在成立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技术创新联合体时,一个企业送的礼品。看得出,这是企业精心选择或定制的。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在掌握高水平科技成果、掌握产业化工程技术和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我国第一家以科研单位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合成纤维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众多企业聚合在一家市级研究所的旗帜下,在联合体这一创新平台上为发展本行业合力攻关。这是在郭大生倡议下组建的,来自上海、江苏、浙江、辽宁、河南、福建等地的39家企业踊跃加盟。
苏州中太制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浦洪涛中肯地说,我们众多企业之所以聚集在一家市级科研院所下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科研成果代表了产业方向,让企业获得了最大利益。
据介绍,这些成员都是10多年同合纤所合作较好的单位,是与研究所密不可分的企业,都在致力于行业的发展,几乎每个单位的产品都和行业息息相关,通过10年合作,使这些企业的产品的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步和国际接轨。
这些企业有的是专门生产化纤专用设备的工厂。如计量泵,过去完全仿造国外的产品,由于在加工水平、材料方面存在差距,致使在使用中出现很多问题。大连合纤所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针对计量泵的设计不断的提出修改建议,弥补了我国在材料和加工水平上的不足。比如螺杆挤压机,过去全部依靠进口,通过十几年发展,大连合纤所扶持的挤压机制造工厂,可以生产各种规格的挤压机,完全取代了进口产品。再比如聚酯切片干燥设备过去都是买日本、德国、瑞士的,自从大连合纤所扶持起制造聚酯切片干燥设备的工厂后,再没有进口一台这类外国产品。
技术创新联合体是在长期精诚合作、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有志于化纤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们以合同、协议、项目为纽带,共同努力把中国的化纤行业做大作强。近五年来,大连合纤所和这些联合体成员之间每年都有一个亿的合同额。为了更好地规范成员之间的合作,成员相互之间明确约定,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优先解决成员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成员单位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应优先使用;要互相支持,风险共担,不得恶意竞争。
科研项目产业化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各成员单位都希望提高技术水平,希望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都有共同创新的愿望。经过十年的磨合,把志同道合的单位组织在一起,全心全意为行业服务,为行业提供更优良的技术、更优良的产品。靠的是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要求,为大家创造、搭建一个共同创新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大家就可以不断实现创新的愿望。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总结大连合纤所推动产业化进程的经验时指出,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注重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通过输出技术集成,把相关院所联系起来、形成集团,这是个很好的做法。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大所,他们在发展新兴技术的同时,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