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浙江省长兴县开了一个被人称之为“不要发展”的会议。县领导在会上宣布,从当月20日至明年3月,全县187家耐火企业停产整治,200多个烟囱限期拆除、改造。
会后,有多名乡镇负责人找到县长刘国富:“这样搞还要不要发展?”
刘国富反问他们:“都二十多年了,你们那里发展得怎么样?你们有没有算过成本?欠下的资源账、环保账还嫌少吗?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发展。”
第二天,在与记者说起这件事时他依然激动。刘国富说:“市里决定取消GDP指标的考核,绝对是好事,我个人理解,这不是不要GDP,也不是不要经济增长,而是在于进一步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12月8日,湖州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意见》的核心内容是,该市明年将取消沿用多年的GDP指标的考核,同时强化地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办事效率提高等方面的考核,并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参与起草《意见》的湖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章旭东说,湖州市对所属县区实行年度综合考核已七八年,对检查县区班子的绩效、规范他们的行政作为,确实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而考核办法本身也是在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湖州便淡化对GDP指标的考核。2001年GDP指标占总分由原来的10%调减至8%,去年减至4%,今年只占2%。
“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却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只能又必然是协调发展。”这是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的观点。他说2001年4月到湖州后,发现湖州发展起步早,经济增长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更为迫切。
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是太湖流域惟一以“太湖”命名的城市,自古以来,天蓝、水清、地绿,山水清远,生态独好,有“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誉。但是,一度依赖资源求得快速发展,湖州的建材业在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守着太湖没水喝”窘景的出现。
“经济上去了,可老百姓却认为得到的实惠并不多,面对生态的恶化更是怨声载道,我们对GDP的新认识就是这样开始的。”12月12日,杨仁争与记者谈了他对GDP的看法。
杨仁争说,这些年来,有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即把GDP的增长率作为评估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导致一些地方进行非理性的投资,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结果经济腾飞了,环保欠债了。更有甚者,GDP变成了可以用来“一俊遮百丑”的升迁硬指标。
“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入手。”湖州在近几年的考核中,对GDP的考核逐年减少,而对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考核的比重在加重。
基于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杨仁争一改过去的“只做不说”,于今年年初开始大声疾呼“以GDP为中心后患无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这位党的十六大代表更是兴奋不已:“湖州的做法是对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新的考核标准已经使湖州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得到重大校正,使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风气得到了有力遏制。
许多干部开始对所谓的“政绩工程”说“不”!“中国竹乡”安吉县环境优美,有位外商曾多次要求到安吉办一个总投资达1000万美元的印染厂,因为环保,安吉人婉言谢绝了这一项目。
在市委的主导下,湖州要“再唱太湖美,再造山水园林城市”,并不惜付出暂时的、局部的经济代价。在国家“零点行动”后,湖州近年来又相断开展了“一控双达标”和“治太”第二、第三阶段行动等一系列整治。目前,湖州已对176家治理无望的污染企业实行关、停、转,975家污染严重企业装上治理装置,达标排放。同时,开展了水冲石矿专项整治、矿山复绿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中心城市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
2002年,该市党代会又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市”等发展目标。在去年一举夺得“浙江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四张名片”后,今年9月,又发出“四城联创”的动员令,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全面提升湖州城市形象。
同时,湖州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实事工程”和“安民工程”。湖州的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年均增长率连续两年高居全省首位。
湖州人走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