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3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书评周刊》载周士琦先生《读初一语文课本有感》一文,读后颇为“有感”。
近50年前,我曾任中学语文教员,课本每学期一册,正文、注解、说明、习题等等可商榷处竟达近200条。我要学生改正,有人说我狂妄;不改,我心有不安;结果是硬顶,改了。到寒暑假,写了“献疑”约二万言,寄给叶圣陶先生,承复信嘉勉。近读叶先生散文集《过去随谈》,书中有一篇《课文的选编》,话及此事,谓愚见“可从者十之八九”,请编辑同志与我通信,但我从未收到过编辑同志来信,其原因就很难说了。
今谈两个例子:
《论语》楚狂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误!”注谓“怎么道德堕落了”。以“德”为褒义之美德,不知“德”字也有中性及贬义的用法。如鸡有五德,玉有十德,张飞字翼德,都是特点、作用、本能等等含义,是中性。作奸犯科,是败德,贬义。楚狂是说孔子讲仁义,诸侯多不信从,怎么越来越不起作用了。因为习惯多用于褒义,所以讲错了。
毛泽东词论昆仑“横空出世”,形容山高,注语谓“横在空,高出人世”。山向上,如何能横?不知此处是断义,山极高,把天隔断成两片了。又如横渡长江,不是横着渡,而是由此岸到彼岸,所经之线,如截断长江。
后来我又调阅另一种语文课本,也是错误很多,要改则极难,其原因也很难说。
我的经历如此,所以几十年来对语文教学就很不放心。语文是一切学科的根本。不管学什么,都要说出来,写出来。语文学不好,各科都要打折扣,因为语文是讲究思维逻辑的。
如今从媒体上所见所闻,问题很多,我已积了成千上万条,其痛根显然是语文教学有问题。宜即速著手改进,光是课堂教学有好课本还不够,要在整个社会形成大气候,才能见效,否则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我小时作文用文言,同学们套用几句老话结尾:如何如何,“则国将不国矣”。今天想来忧心,有识者必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