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2日下午,天气晴朗,但寒冷依旧。笔者带着“物业公司接管大学后勤服务工作后,院校究竟是啥样”的疑虑,走进了教职工近1400余人的中国音乐学院。
走进校门,巨大的场地草坪,一尘不染的走道,高高飘扬的国旗,和着悠远的琴声,歌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来到行政办公楼,学院朱卓建副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笔者说明来意,朱院长打开了话匣子。
朱院长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院为了扩建征地,土地搭人使学院突增50余人。这些人没有学历,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学校得安排,唯一的岗位就是院校的后勤服务班子。除了打扫卫生的活以外,涉及水、电等技术性的事情这些人根本就干不了,如要干,还得请外面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人则成了“阵地指挥官”。时间一长,打扫卫生(如厕所、花园)等较脏较累的活这些人都不愿干,还得从外面雇人。学校除了得付这些外来雇员的工资外,还得付这些“领班”的“正常”工资。学校双倍的付出,但效果不尽人意。“气味导入型厕所”,“枯枝败叶花园”“摆设路灯”依然存在。学校后勤管理服务“真空地带”矛盾日益凸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水平的提高和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进程,一时陷入僵局。
面对现实,院校领导决定将学校的后勤服务推向市场,走社会化的道路。经过周密思考和选择,1999年院校跟中外合资的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合作,让物业公司来接管院校的办公教学住宿楼的卫生、水电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成为北京高等院校第一个将学校后勤管理推向市场的领头羊。跟物业公司的合作,后勤人员的分流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院校与物业管理公司商议,让其接纳部分人员,让这些人进物业公司继续工作,接受物业公司的管理。到了离退休年龄的,则办理相关手续进行离退,不愿进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办理自动离职手续,关闭后勤部门进人的大门。通过自我淘汰,协商安置,完成了人员的自我消化。截止目前为止,后勤处除了一位处长在负责监管物业公司工作外,没有第二个岗位存在。从而学院甩掉了背在身上数年的沉重包袱。
朱院长介绍,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除专业外,更主要的是其服务标准和要求比学院制订的实施文明校园的标准还高,这是令人欣慰的。几年来的服务更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学院能提出的要求,公司就能做得到。以前,学院路灯不亮,原配电管理处说由于导线长、设备老化无法解决需院校拨付40万元,重建方能搞定,因学校没有这笔经费而搁浅。物业管理公司接手后,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对学院的供电布线进行检测并画出了草图,前期只花了6000余元就让全校的路灯亮了起来,后来增补了4000余元加以美化。拖了数年要花40万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原来外宾来校交流,院校领导不敢带外宾在教学楼上厕所,原因是“味”特浓,而现在根本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外宾来校在哪里“方便”都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今年泰国公主要到学院学古筝,大使非常关心公主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次突然袭击查院校厕所卫生程度,最终满意而归,公主悠然住校。
环境的改观,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众多国外学术交流活动,协办试点工作都选址中国音乐学院,大大提高了院校的知名度,赢得了“国际水平学院”的美誉。成功的改革也使朱卓建院长登上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联席会”理事长的宝座。
目前,物业管理公司对院校的练琴房、供电、供暖、供水、洗浴等方面的管理己进入数字化时代,高效、准确、优质成了物业公司服务的宗旨。学校准备明年将食堂这个最敏感的环节推向市场,实现后勤版块与学院行政的完全分离。愿学院在后勤管理改革的大道上愈走愈稳,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