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1910年12月出生,1927年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小学任教,此后的76年中,无论辗转迁居何处,遇到什么风雨沉浮,三尺讲台总是她最为眷恋的地方。
195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当时的南师附小进行小学五年制的改革试验。没有大纲,没有教材,斯霞一个人承担起了试点班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在不断的摸索中,她独辟蹊径,创造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这一创造性的成果,不仅让她所带的试点班学生取得了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的成绩,她的经验还很快被总结为“以语文教育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法,并被向省内外推广。
1977年夏天,67岁的斯霞老师重又回到学校,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兼教语文课。因为成就突出,南京市政府任命她为市教育局副局长,但她认为自己更适合当一名教师,到底还是打报告辞去了这一职务。
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为斯霞老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直到以85岁高龄退休后,还有全国各地的同行慕名而来,和斯霞老师交流、探讨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在将近70年的执教岁月里,斯霞为教育思想宝库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她的“童心母爱”。
斯霞的“童心母爱”理论,最浅显的解释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要与孩子打成一片,必须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
斯霞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一理念的。
“斯老师从来不批评学生。我们有个同学喜欢咬手指头,咬得血淋淋的,上课时斯老师看到了,就会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把手从他嘴里拿出来,但大家都没感觉出来。”
女孩子的小发辫散了,斯霞会耐心地替她梳好;男孩子爱随便脱衣服,斯霞总是关照他们及时穿上。有时天气突然冷了,斯霞就找出自己孩子的衣服给学生穿上。很多年后,毕业多年的学生来探望斯霞老师时,总要说:“斯老师,这件毛衣是我穿过的呀。”“斯老师,这张床是我睡过的呀”……
除了母爱,斯老师还富有童心。一位学生回忆说:“有一次,斯老师组织班上的同学搞一个游戏活动。当时,斯老师已50多岁了,快能当我们的奶奶了。但她在自己头上扎了两个小羊角辫,跟我们一起蹦蹦跳跳,就像一个孩子。我们一下子缩短了与她的距离,觉得斯老师就是我们的朋友。”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方法
“大家都知道,斯老师教得好——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两年内就教学生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但作为学生,我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斯老师上课为什么那么好,那都是平时下了功夫。”一位学生回忆说。
那么,斯老师是如何下功夫的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一会儿把自己当作学生,一会儿又把自己当老师;从学生、老师的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反复研究。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地方该讲,什么地方该问,学生有哪几种答案,等等,这些都必须考虑到。
一位教师说起斯霞在教学上的一件往事:“我记得很清楚,有一篇语文课里说‘兔子踢死了老鹰’,斯霞老师很困惑,兔子怎么会踢死老鹰呢?老师自己都不信怎么跟学生讲,后来她就去查资料,但就是找不到这样的记录和相关知识。最后她找到了南师大的教授,最终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斯老师备课就是这样的投入。”
斯霞老师走了,但她的教育理念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