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来自天南海北的一群兵团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出一片片肥沃土地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智慧建设了一支被称为荒原上的文化大军。
在这片被称为“金三角”的土地上,文化立师的口号深入人心。记者在这里的采访每天都沉浸在激动和感动之中。
见到扈家祥时,他正准备骑自行车到三公里以外的团部去组织老年艺术团。这位19岁就来到这片土地,今年已67岁的老人,谈起组织文化活动一事兴高采烈。
“1985年我还是15连连长时,看到当时连队里许多年轻人一到冬季就没事,就萌发了组织宣传队的念头。当时我们组织了农七师第一个业余青年演出队,吸引了80多名年轻人参加。他们走连队串团场,在车排子垦区红火了很多年。”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团里每年都有文化艺术节活动”。像128团的“前山之夏艺术节”,奎屯河管理处的“奎河之冬艺术节”等等,都是各团场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的文化活动,并且一经组建就坚持了下来,受到各族职工的欢迎,成为职工们最向往的活动。
农七师副政委丁海沧说:“全师21万各族干部职工把开展文化活动当成自己的生命线,这是我们文化立师最好的保证。它呈现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式的特点,既说明了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也使我们看到了文化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我们文化立师的决心也就更大了。”
锦韵合唱团、奎河少儿艺术团、金三角书画院、天雅诗社、天雅诗歌朗诵艺术团、天籁音乐村……农七师拥有众多的专业群众文化团体。日常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锦韵合唱团团长孙小惠说了这样一件事:合唱团团员钟小玲身患绝症离开人世之际,她第一个想到的是合唱团。团员们自发地组织到医院用一曲《美丽的梦神》,伴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说到这里,这位年近半百的团长动情地说:“让歌声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欢乐陪伴我们走过每一天,这就是我们组织合唱团的目的。”
2002年5月成立的天雅诗社,现已发展近百名成员,290多篇诗歌作品发表在全国的诗歌刊物上。2003年,他们首次设立的“天雅诗歌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设立的诗歌奖,吸引了全国诗人的关注,而他们又在策划着今年为10名诗人出版诗集的事。
金三角书画院创建于2001年11月,以打造文化实体为目的,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上定位。这里月月都有大型的书画艺术展,每星期都有个人的书画艺术展,在企业的支持下,他们开展的“嘉信杯”书画大赛,吸引了近500名书画爱好者。
天籁音乐村是新疆第一家音乐村,有100多位“村民”。由他们创作的《我们是建设兵团》、《大漠故乡沙枣林》等歌曲不仅获得了兵团“五个一工程奖”,更成为农七师群众爱唱的歌曲。村长祁保忠自信地说:“我们就是要让农七师每个人都唱自己创作的歌,让歌声响彻农七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年年搞文化活动月,2003年的“军垦广场之夏”不仅吸引了本地的文艺演出团体,还吸引来省级专业文艺团体,观众超过10万人次。面对热烈的场面,这些演出团体惊讶不已。“其实这全得益于我们创新探索了一条新的文化发展之路。”师政委万卫平这样解释道。
从当年搞青年文艺演出队时,他们就将几十亩土地专门划为演出队专用土地,用土地上的收成作为演出队的活动经费,走上了自己养活自己的道路。
鼓励支持民办的社会文化团体、文化经营户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建设渠道,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一切由党政部门大包大揽,靠拨款办事的做法。
正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农七师的文化社团采取挂靠联办自筹自支的办法,在工商行政管理局都有工商登记注册,这为农七师文化立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农七师以创文明团场(厂)、建小康连队、做“十星”家庭、当文明公民为内容的“四创”活动正在广泛开展,全师涌现出自治区、兵团级文明单位12个,师级文明单位29个,有7个单位被评为全国行业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