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雪域高原播福音

2004-01-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樊厚东 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总后青藏兵站部是一支驻守在4000里风雪青藏线的英雄部队。当年,这支部队数万名官兵用铁锤钢钎在永冻层上建起青藏人民的“幸福路”青藏公路;如今,官兵们更以为民造福的使命感,奏响雪域高原爱民曲。

架设金桥输送富民薪火

青藏兵站部官兵在这里创造了一连串人类工程建设的奇迹:

他们修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

架设了祖国内地连接西南边陲的通信线;

铺设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

雪域高原的经济发展,自此充盈生生不息的活力。

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市,过去是杂草丛生、黄羊出没的戈壁滩。靠着“第一代居民”总后青藏兵站部官兵一双双勤劳的大手,而今已发展成拥有20万人口的城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青藏兵站部与青海、西藏成立联合开发格尔木资源领导小组,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共同开发、建设格尔木。近年来,青藏兵站部共投入102万个劳动日、45200多台(次)机械车辆,参加了青藏公路改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青海钾肥百万吨项目工程、涩宁兰输气管道工程、兰西拉通信光缆工程、西藏“一江两河”工程等30多项国家和省(区)重点工程建设。

2002年春天,西部开发的重大项目格拉输油管线改造工程开工。青藏兵站部迅速组成管线工程改造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进行难题攻关。施工过程中,他们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组织施工。年逾六旬的全国学雷锋标兵、高级工程师姚志祥主动请缨,始终战斗在施工一线,他说:“能为青藏人民做点事,再苦再累也值得。”

扶贫帮困点燃智慧之灯

青海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火西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路崎岖,土地干涸,全村近150户人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青藏兵站部机关与这个村结成共建对子。他们每年都要为村里赠送一批扶贫物资,并为火西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结束了这个村祖祖辈辈吃窖水的历史。“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青藏兵站部机关还出资16多万元在村里建起“爱民小学”,配备桌椅和教学用具。当地政府为此在村里竖立起一座双拥纪念碑。群众深情地说,这块碑早就矗立在我们心坎里。

青藏兵站部官兵上高原执勤以来,先后与青藏公路东起西宁、西到拉萨的沿线159所小学结成帮扶对子,资助经费320万元,赠送图书20余万册,使22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雪中送炭解救危难险局

1998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正月初一,青藏兵站部部长姬成录带领110多台大吨位运输车,满载千余吨救灾物资向灾区疾驶。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根本分不清。在暴风雪的呼啸中,官兵挖雪开路,许多战士铁锹不离手,手冻麻木了,就干脆抱住铁锹,干了五天五夜,及时把物资送到了灾区。

子弟兵永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哪里遭灾受难,青藏兵站部官兵就出现在哪里。

2001年10月,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五道梁段发生严重冰堵,输油受阻,直接危及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兵站部60多名官兵昼夜兼程,紧急开赴冰堵现场。官兵们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连续奋战13个昼夜,在覆盖管线的永冻层上,凿坑100多个,割管10多处;许多官兵的手被多处划伤,硬是从油管里掏出200多公斤冰疙瘩,确保了西藏的能源供应。

近年来,青藏兵站部先后参加大型救灾19次,抢救遇险群众2.5万多人,抢运各种物资26万余吨。

党和人民对青藏兵站部官兵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褒奖。他们先后被国务院树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表彰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528人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先进个人。今年1月8日,他们又在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上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