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的兄弟》(以下简称《兄弟》)这本书之前,已经对它有了一些道听途说的印象。首先来自一位朋友在网上看到它后的鼓吹。刚开始我并没有产生多大兴趣,以为这又是“蛊惑仔小说”或《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翻版。心里暗笑我的这位朋友少见多怪。
我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阅读方法:无论任何东西,先仔细看前几百个字,然后冷静而任性地判断要不要继续读下去。可是,在读《兄弟》时,我竟然不知不觉地一口气读到了结尾。作品中的那些人物,那些灰色的影子,在我眼前晃动,久久挥之不去。其中的每个角色都几乎可以在我个人的记忆里精确地对号入座。也许,一再引人反思的,其实是生命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读者,将在故事中遭遇到熟悉感和陌生感这两者。曾经是熟悉的,现在却是陌生的,重温了之后再次感到熟悉,但细细地咀嚼,又有说不出的失落。事实上,只有在已经失去某物之后,才会有人开始去说它。作者复活了十几年前的那些青春的躁动,我们不能把这理解为一个人在展示他珍藏的玩具熊,故事传达的不是温馨和趣味,不是一种旨在迎合猎奇阅读心理的城市边缘童话。在这里,把成长的烦恼娓娓到来是为了将梦的隐痛释出胸臆。
两个主人公——小伟和阿远—一定能给所有读过这部作品的人留下极大的好感。两个有缺陷的普通人,两个有着伤痕累累的童年和家庭的人,同时也是两个以不同方式表现出侠义气骨的“兄弟”。他们无论从哪方面看彼此都很不一样,但有一种东西是完全一致的。什么呢?一种稀有而可贵的傻劲儿。无论小伟还是阿远,都像这个故事一样,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的灵魂是自愿敞开的,可是仍旧给人好像站在一个闭锁的房间之外的感觉。
青春是一个太宽也太窄的主题,“青春”是一个被严重磨损的词,也许只有真正的人生秩序的出轨者,才深刻体现了它深刻的欢喜和悲哀。
《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的兄弟》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