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光到休闲、从无序到有序、从幼稚到成熟……经历了13个7天长假的起起落落,有关黄金周和假日经济的话题似乎平淡了许多。但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猴年新春的黄金周发出了三大经济信号。
猴年伊始,一场红红火火的黄金周大剧在神州大地掀起消费大潮,7天长假中,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向全国各地,交通运输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全国假日办1月2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铁路、民航双双实现收入15亿元左右。全国31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27家商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86亿元,同比增长20.1%;134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9.8%。从整体情况看,商场、餐馆、宾馆生意火爆,文化娱乐、花卉等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一位经济界人士说,如果仅把这股消费浪潮视为非典过后消费能量的恢复性释放,那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强劲增势,新一轮消费需求已悄然发动,春节黄金周的消费热潮正是这种消费需求升温的表现。可以说,黄金周消费市场的火爆,表明人们消费信心的增强,预示了新一轮消费增长期的到来。
专家预测,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稳中有升,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将达到9%左右。春节黄金周显现的市场情况,对生产经营者而言,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市场信号。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市场消费潮流,挖掘消费潜力,破解种种束缚,让新的消费浪潮推动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消费者的视野,人们不再仅以物质财富的拥有量来衡量生活的质量。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休闲的愉悦。
今年的春节黄金周里,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消费升级的鲜明特点。旅游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涌向风景名胜观光览胜,转向讲求舒适、放松、自然的休闲式旅游,消费档次越来越高;假日消费呈现多元化,买车、看房、健身、读书、赏乐等成了许多家庭的度假内容。商业销售中,数字家电、服装鲜花、高档饰品等成为新卖点。相应地,随着人们消费选择的拓宽,黄金周效应从旅游和交通等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从假日消费“大蛋糕”上切下不小的份额。
有经济学家指出,节日消费市场的升级和多元化,直接原因看是连续7天的长假,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源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突破8000元之后又有大幅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呈持续趋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内生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消费的升级和多元化,无疑将为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适应这一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善生产、供给结构,是各产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新油田找油,可以用老办法;在老油田找油,必须用新办法。”这是《找油的哲学》一书的著名论断。要让一年“三度”的黄金周魅力四射,常过常新,就必须用新的视角做文章。
黄金周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促使百姓消费方式趋向多元化、理性化。一些人士提出,迎合消费需求,大力挖掘新的消费产品已日显重要。假日经济的内涵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观光和购物,还要有更多的文化产品。要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使以黄金周为主的假日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开拓,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否则,黄金周的含金量会越来越低。
我国的旅游业是伴随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事实上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今春的黄金周,全国接待旅游者63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9亿元,同比均呈现明显增长。
针对巨大的旅游需求,我国制定了在二十年内实现向世界旅游大国跨越的宏伟目标。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旅游业规模不小,但还比较粗放,许多旅游点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旅游业要形成完整的产业、产品链条,就要大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施标准化、特色化的管理和服务。在这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人。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已经走过的黄金周里,少了农民游客的身影,而且市场上针对农民群体的消费品类少得可怜。做好农民增收和以人为本的大文章,提升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热情,既是黄金周面临的课题,更是一项关乎宏观经济全局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