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冬春之交正是谋划农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如何发挥我国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作用,加速农业发展,是摆在我国农业生产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报1月7日报道了中国农科院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方案的消息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读者的关注。有读者提出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这一创想的新闻背景。为此我们组织了这一报道,敬请关注。
杂交水稻、双低油菜、沼气利用、省柴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我国农业科研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不仅满足了我国13亿人民的温饱,为全面迈向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体制变革,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在体制、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新年伊始,农业科技界呼吁:必须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体系,但也是世界上最分散化的农业科研体系之一。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介绍说,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块分割,机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学科专业过窄,缺乏计划和协作,投入不稳定。这使得农业科技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缺乏总体的规模效益,影响了整体科研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他介绍说,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自然资源、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不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科研单位的行政隶属不同,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分工不明确,机构、学科、专业重复设置,研究内容和层次上下一般粗,经常几家,甚至十几家科研单位研究一个课题,浪费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缺乏计划和协作也是目前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的组织缺乏整体计划和统筹安排,完全通过竞争方式组织实施,缺乏对国家科研基地和事关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项目的定向稳定支持,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研大协作。过度的市场竞争也使资源分散、交易成本上升、农业科研效率整体低下,无法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和国家目标。
体制改革不能成于一朝一夕,可科研却要只争朝夕。中国农科院提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方案,就是借鉴美、法等农业强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在现有条件下,依托已有机构,通过“共建、调整、协作、优化”,把全国农业科学院联合起来,让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共下“一盘棋”。
——共建:就是将中央与地方行政条块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力量进行整体设计、统一整合,转变为地方与中央合办、以中央为主统筹的共建格局,明确农业科研的组织、投入主体和政府职能。
——调整:就是对区域设置不合理或专业学科、研究层次设置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管理体制、方向定位和机构布局的调整。
———协作:就是通过国家计划的统筹和项目支持方式的转变,组织科研单位形成全国农业科研一盘棋的大协作,解决各自为政、恶性竞争、项目重复、投入分散和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
——优化:就是发挥地域自然资源、已有科研基础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对涉及的机构进行重组、优化,形成重点突出、特色互补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科研的总体质量与运行效率。
虽然新方案的部分细节和实现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但是大多数农业科研人员都对方案实施前景充满信心。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说,他相信国家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方案的设置一定能为农业科研带来崭新的局面,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