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复旦大学物理系尚未评上教授、但学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副教授或讲师,也可以向博导资格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参加博士生导师的评选。而不适合培养博士生的教师,即使已经评上了“博导”,也必须暂停招收博士生。此举意味着,担当博士生导师不再是教授们的“专利”,评上了“博导”也不可能永远“旱涝保收”。
副教授甚至讲师也能当博士生导师,这在以前鲜有所闻。按照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只有教授(研究员)才有资格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博导”这个头衔也因此变成了荣誉的象征。复旦大学开“博导不必教授当”风气之先,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博导不必教授当”,有利于缓解研究生师资短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个高校都面临着研究生师资短缺问题,一名“硕导”带几十名研究生、一名“博导”带十几名研究生的情况相当普遍。导师们所带的学生太多,难免应付不过来,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悉心指导,这也是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因之一。让副教授和讲师当“博导”,带少量博士生,让这少量博士生接受他们的悉心指导,总比让大量博士生空挂在教授“博导”名下,得不到指导要好。将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副教授和讲师充实到“博导”队伍,可以大大缓解研究生师资短缺现状,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博导不必教授当”,有利于优化博士生导师队伍。正因为目前研究生师资短缺,各高校无不把博士生导师当作“宝贝”加以呵护。有些“博导”自感学校少不了他,便开始放松自我要求,继而沉湎于“博导”头衔之中不思进取。打破“博导必须教授当”这个惯例,让一些年轻有为的副教授和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将使得“博导”竞争机制得以真正确立和强化,那些科研能力和进取心不强的教授,很可能当不了“博导”,或者被淘汰出“博导”队伍,这将有利于增强“博导”们的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进而优化“博导”队伍,提高“博导”队伍的整体素质。
“博导不必教授当”,有利于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冒尖。其实在国外,不管是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只要达到了一定科研水平就能担任博士生导师,许多“海归”人才对我国“博导必须教授当”的惯例表示不理解。选拔一些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讲师当“博导”,充分体现了“惟才是举”的用人理念,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用人套路,将有利于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回国执教、搞科研,有利于促进年轻学者的成长,鼓励人才冒尖。
从根本上说,“博导”不是一项荣誉,而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管身为何种职称的教师,只要他的执教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他就理应能够当“博导”。笔者认为,复旦大学“博导不必教授当”这种做法,其实是回归了“博导”的本来含义,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