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近百万字的《罗沛霖文集》,翻开篇篇文章,其中无不闪现着90高龄的老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民族科技事业奋斗不止的足迹,令我由衷地敬佩和深深地感动。
罗沛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学与信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8年参加革命。由他负责研制的无线电台,曾在抗日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他赴美国进修,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带有特别荣誉衔的哲学博士学位,跨电工、物理、数学3个专业。1956年,他起草《发展电子学的紧急措施》,促使电子学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他曾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并参与工厂设计,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的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及组织工作,为开辟远程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等新领域,发展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及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沛霖文集》收集了他90多篇文稿,分10个部分,包括对国家科技发展的看法、建议;对电子与信息产业的评论;专业专题学术论文;回忆自述等。
罗沛霖称自己是一名工程师,作为一名技术科学专家,他非常关注我国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撰写了《技术科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技术科学与四个现代化》等文章,指出技术科学在整个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批评了那种忽视技术科学的倾向,并撰写了《关于加强对第一线工程技术界重视的意见》。他还与另外5位科学家一起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导致中国工程院的成立。罗沛霖先生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集》不仅凝聚了罗沛霖一生从事电子信息科技的心血,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里不再赘述。单提《文集》中第二部分——产业革命终将走向文化产业牵引社会经济,20世纪90年代,面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的兴起,罗沛霖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独到地提出,文化运作的发展与信息作业的发展同步,有四个里程碑,第一是语言的运用,第二是文字的形成,第三是印刷机的出现,而电子、光电子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文化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文化在人类总产出中份额越来越大,并支配和牵引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已看到这一预言的某些端倪,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新的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大标题摘自宋健赠罗沛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