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骅,字孝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水利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他1905年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的书香世家,曾祖陈华是雍正二年状元,其父陈赓虞是清末甲辰科三甲三名进士,因以自幼深受翰墨熏陶,对诗词书画都有深厚的家学功底。他13岁随父入京,考入北京四中,受业于名师门下,以年年榜首的优异成绩毕业,赴德留学历时十载,于1934年胸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祖国,先赴大西北开发水利和公路建设,后在同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执教,年及不惑,便是一级教授了。他率先开设水利学、水工学、河港工程和桥梁工程等课程。1952年调入清华,据校史专家黄延复教授回忆:当时钱伟长任教务长,陈士骅任副教务长;相继蒋南翔任校长,陈士骅与刘仙洲、梁思成等同为副校长,“虽然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他们再用他们所熟悉的‘通才教育’的本领去传习学生,但通过潜移默化,总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在以博才多能闻名的教授中,有两位较突出的人物,一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另一位就是陈士骅先生。”
然而不幸的是士骅先生于1965年突发中风而偏瘫,1973年逝世年仅68岁,在此期间他习用左手写字,创作了千余首格律诗,翔实地记录了他的人生足迹,艺术地展示了他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他的人格操守。最近由他的子女从中遴选出682首,编成《陈士骅诗集》(中国文联出版社),由费孝通先生题写书名问世,为文坛和学界平添了奇异的佳话。
士骅先生以鲜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意趣:祖庭老槐树,扶疏浓荫碧;筑埝捉白鱼,篝灯寻青蟹;聚蹴戏婆娑;冰雪白洋淀,撬轻百里平,都写得生机勃发神采天纵,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在暮岁残灯下,当更加珍爱童年的天真烂漫。至为感人的是他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年代,深情地回忆异域风光和浪漫情调:风光奇绝的落萝崖,云集生灵的维也纳,千灯水映的威尼斯,波光潋滟的多瑙河,都让他魂飞梦萦:“莱茵河水滚清涛,上承雪瀑下乘潮。两岸峰峦漫松柏,千层台满葡桃。御敌天堑尊称父,迷人石崖道有妖。同舟难忘婵娟女,临流嬝嫋故招摇”(《莱茵河泛舟》),神秘色彩和跃动心潮、青春气息和浪漫情调,就这样跃然纸上,让人闻声动容。特别是那心心相印的跨国之恋,使他终生刻骨铭心:“一束红月季,问病到闺闱。并头厮磨鬓,含羞始展眉。皎齿排玉贝,明眸蕴清辉。呢喃双宿燕,留连竟忘归”(《偶有所思》),寥寥几笔竟能细腻传神地描绘出意惹情牵的心理图像。他同严娜柯娃相别后,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只能信断音绝,却情思缱绻痛断肝肠:“曾宴桃源洞,殷勤出门送。执手抉别时,宿梦见之。梦里离恨多,恨多泪滂沱。泪洒孤衾冷,衾冷惊梦醒,梦醒见月华,月华透窗纱。”(《梦别》),相恋的情思遥隔三十年,仍是这般深邃而隽永,在心中回环迭宕,在口中一咏三叹,只有心胸朗彻的人,方能不遮不掩人性的光辉。
在日伪沦陷区,士骅先生身陷囹圄,他多次到文丞相祠堂拜谒文天祥像,寄托独立不移的凛然正气和耿介不阿的爱国情怀:“天地正气一士持,宋祚永绝岂难知。誓死不践仇虏土,凛然独茂向南枝”(《文丞相祠》)。在他的诗作中,多有对至亲好友的怀念,不仅情深意切,而且饱含深沉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文化意蕴,在《悼陈毅元帅》的诗中写道:“功名过眼浮云轻,是非不辨气难平。倾觞畅笑归去也,惊落天边朗朗星。”他无法掩饰心中的悲愤,表达了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松江施蛰存》中写道:“松江世家子,兼工文与诗。谈笑多风雅,举止无俗姿。腼腆厌干进,贫寒能自持。多年阔别后,邂逅苏剑池。缁衣悬褴褛,敝屣步懒迟。搜怀出碎币,怯易酒半杯。翼翼就吻吮,冀能御寒,驱前遽问讯,茫然瞠若痴。”一代名士,文坛宿将,昔日倜傥如朗月明星,而经历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之后,竟然如此狼狈凄惨。知识和人性都被屠戮的年代,谁能幸免于难?士骅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抱着残病之躯去被批斗,只能云霞散淡聊以解忧,然而世事不平愤懑难消,多有寄物咏怀可直抒胸臆之作。他六十自寿时如此感叹:“百岁非敢期,六旬不为少。本是就木人,延年岂所料。荣辱何足论,散闲从来好。秋山小佳佳,烟霞任啸傲。妻孥满堂前,斗酒聊自劳。况有在抱孙,憨浑发人笑”(《追忆六十生日》)。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他清正淡雅的禀赋,又能窥见屈辱无奈的隐衷,不仅引人深思,而且是以铮铮魂骨为一代学人正名。
士骅先生诗承元白风骨,又有姜白石神韵,劲健而灵动,飘洒而清新,他长于五言古风,律诗也写得工巧圆融。《陈士骅诗集》附一代宗师冯至先生《赣水滇池忆孝开》,乃是他生前绝笔,便更加珍贵;同时附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著名化学家刑其毅教授、著名国际史专家钱能欣教授以及黄延复教授的回忆文章,他们从不同侧面回忆士骅先生的才华与人品,使我们加深理解他的诗歌真髓。
更为可贵的是,这部诗集影印士骅先生的彩墨山水三幅,冲淡而高古,颇有宋晋笔意和戴熙画法;同时又有他的左手书迹,蝇头小楷的行书,兼融米芾和王右军神韵,简直令人惊叹称奇。这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士骅手书“在山长与云同高”,赠给孟绍邹先生,神随笔至气象高远,他的诗作同样与山同在,如云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