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德育怎样出实效

2004-02-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何源 王辉 我有话说

某日清晨,笔者在北京团结湖小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发现,半个多小时内有近十名小学生来买红领巾。据店老板说,店里一天能卖出十来条红领巾,此外还有小黄帽,图画纸等。他颇为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忘性大。”笔者在一周内留意观察周边一些小学,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经了解,学校要求少先队员每天佩戴红领巾,并有值日生在校门检查。可是总有孩子忘记戴,为了应急,他们就在小铺子里买。

少年先锋队的入队章程明确说明,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烈士鲜血染红的,少先队员必须每天佩戴红领巾。可是孩子们却不以为然:“忘了不要紧,反正有的卖。”

在最近新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新标准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列入其中,品德教育也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是现在小学生的德育问题无不让老师们感到沉甸甸的,为此,笔者走访了北京市部分小学校的老师及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们,专家们谈了一些他们感到忧虑的现象。

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更自私

来自北京海淀区实验二小的教学主任张国立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葫芦岛夏令营,由于四面环海,淡水饮用很有限。每天早上,总是平时学习优异的学生第一个冲上前抢水喝,学习平平的学生则默默地退向一边。师生们走在退潮的海边,平时学习不好的孩子总会细心地拉着老师的手,主动走在前面。而学习出色的孩子则自顾自地走在后面。每每看到这种情景,老师感触很深,怎么学习好的孩子相反这么自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樊英老师是少先队的大队辅导员,她分析说,这是我们的教育中多重于智育少重于德育的结果,学好了数学和语文就被称为好孩子,得到的表扬也最多,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发展全面了,从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德育的培养。而那些学习平平的孩子则少了分戾气,多几分平易,在劳动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教育的功利取向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心理教育研究室主任余老师认为,中国教育功利性的取向,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的培养,这是教育的误区。从小学到中学,智育是衡量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品德考核并不列入高考范围,升学率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德育往往被忽视。

同时,德育评价还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德育是一个软性指标,德育考核也难量化,往往就是班主任的一纸品德鉴定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德育课还不得不给智育课让课时。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的统考成绩,不得不赶进度向德育课要时间,德育课也就成了自习课或讲习课。

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仍一知半解

德育与现实的脱节,方式的单一也造成了现在小学生在情感价值培养的某些缺失。老师们一致认为,德育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之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式的,应该让孩子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单一的说教。

人大附小的樊老师说,一次学校组织学生们背诵三字经,孩子们把书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提到书里说的是什么,孩子们又一脸茫然。

余老师自己也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周的品德课安排在周末班会,问到品德课讲了什么,孩子回答不是上了自习课就是老师拿着品德书读一读书上的故事。这样的德育方式究竟能让孩子学到些什么,不得不令人深思。

“孩子们每时、每地、每事都在接受着德育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室的郜舒竹老师这样说。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从教化入手,必须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将愉快的情感型教育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中领悟人生道理,从而培养个性化的情感价值观,使孩子们从被动走向主动。

大人们给孩子做了怎样的表率

孩子是一张白纸,走出校园,他们言行无不受到大人的影响,带着社会的痕迹。

“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背景也值得我们反思。”首师大初教院的杨主任说,红领巾的意义在学校里反复提到,可是在生活中,家长们又提到多少。我们告诉孩子要爱国,可是当孩子们看到天安门广场散落在地上的小国旗时,我们又能告诉他们什么?公民的道德意识如果在成人中淡化,又怎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呢?

海淀区实验二小的张老师也说,一提起德育,就用爱国来教育孩子,可是连人与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又何谈爱国呢。在学校甚至至幼儿园门口,总听见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他怎么打你你就怎么打他。”家长之间大打出手也屡见不鲜。我们教育孩子要礼让友爱,可是大人又给孩子做了怎样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幸福吗?”张老师也总在这样问。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了,可是生活空间越来越封闭,家长们出于安全考虑,怕这个怕那个,也制约到学校的步子。以前常开展的少先队社区活动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要让孩子不懒惰,你别帮他背书包”

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说,在北京小学里,是不硬性要求学生戴红领巾的,靠孩子们的自觉性。如果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一定会佩戴红领巾。

吴校长认为,如何实施“德育教育”,目前处于一个困惑时期。用过去孩子受教育的方式教育当代孩子是否可行已经引起人们置疑。在中国的中小学教材中,总以先进人物为标志,对小学生也总是以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不是以培养建设者的标准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是政治教教育,标准过高,不适于教育小学生。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身上必然带有社会上的各种痕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首先要把他们当成平等的社会人来尊重,尊重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让孩子讲礼貌,你先向他问声好,要让孩子不懒惰,你别帮他背书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