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团结合作拼出“中国造”

2004-02-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赤兔 我有话说

华林是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点高校骨干教师项目”支持,在英国UMIST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半年,同年荣获“全国百名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奖励。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以前用车床生产的汽车轴承容易老化,不少依赖于进口,不过现在用我和同事开发出的‘冷轧或热扎精密成型技术’生产汽车轴承,使用寿命提高了5~10倍,不仅满足了国内所需,还出口欧美等地……”

2月4日,42岁的华林教授手指同步器齿轮、变速器齿轮等数十种工艺先进的汽车零部件向记者介绍时,笑得十分欣慰。据了解,这些产品是他和同事历时近20年研制出来的,目前已被东风、神龙等国内数十家汽车公司广泛运用。

在华林从事科研的20年里,他和同事开发出了不少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如齿轮摆辗技术、粉末冶金精密塑性成型技术、覆盖件模具快速反求设计制造技术,它们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质量,提升了生产力。

例如,过去用锻造技术生产汽车齿轮,建一条生产线需上亿元,只有二汽这样的大企业才建得起,单只齿轮的造价高达数千元。不过现在运用华林他们的热轧精密成型技术生产,建一条生产线只需50万元,而且单只齿轮的造价也降到一两百元。

虽然华林的科研成果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产生了重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他却说:“我比不了数学家陈景润,他可以一个人埋着头计算,出成果,但我必须靠集体,没有同事间的团结合作,不可能拼出这些‘中国造’。”

1985年,在学校姜奎华等老教授的带领下,华林开始从事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和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专业教学科研工作。1995年他主持筹备和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汽车车身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回忆起近20年的科研道路,华林感慨颇多。

1997年元旦,华林和赵仲治教授等6个同事到湖北车桥集团,将和该厂合作的冷板辗精密成型技术进行“中试”,如果测试成功该技术便可投产。由于工厂还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只允许华林他们利用元旦前后、工人放假时间在车间测试,如果一周内完不成,很可能要等个一年半载才有新的测试机会。因此,华林他们不能像工厂工人那样“三班倒”,只能24小时不停地测试,累了、困了就趴在工作台上小憩一会。那年冬天冷得出奇,华林他们的脸鼻耳都冻得通红,特别是到了午夜,手脚都冻得麻木了,简直无法控制。他们就咬牙忍受,互相勉励。最终,他们的测试成功了,工厂老总乐得合不拢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