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戏剧繁荣献计献策

热点关注
2004-02-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由巴蜀“鬼才”魏明伦提出的“如今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的话题,引起中国戏剧界各路高手“华山论剑”,赞同者有之,反驳者更是多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大家于羊年岁末走到一起,专家们在争论中各有高见,魏明伦也明言希望自己被驳倒。本着一个共同目的,他们为戏剧的命运作“诊断”,下“药方”,为戏剧走出困境献计献策。

搞都市戏剧是正确选择

罗怀臻(剧作家)

戏剧要摆脱困境,我认为都市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记得1991年上海搞了一个春节晚会,18个剧团的演员参加演出,即将开演时,一位领导突然发现有淮剧,就说,今晚演出很高雅,淮剧就别上了吧。言外之意是淮剧太土了,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确,淮剧是起源于苏北的小剧种,进入上海后其主要观众是苏北人,上海淮剧团以前也多为下乡演出。但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向现代化、都市化的转型,淮剧也不是不可以革新。我认为地域文化也可与时俱进,适应都市文化,因为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层次。于是我创作了《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等都市新淮剧。如果说当时对都市戏剧的提出还有人持有异议,那么现在,许多剧种都接受了这一提法,也搞了多种尝试。因为人们的审美在向前发展,戏剧不可能再回到以前农村的那种原生态中去,而且中外戏剧的发展史也证明,任何戏剧的诞生和繁盛都是在城市完成的,如古希腊戏剧、明清传奇,再如徽班进京以后才创出了京剧,越剧从浙江进入上海后才扩大了影响等等。戏剧是集体行为,农村是戏剧的消费市场,但城市才决定着戏剧的命运。

戏剧界应多从自身找原因

李默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戏剧不能没有观众,现在的关键是怎样赢得观众?观众的流失和萎缩根本原因何在?是客观环境使然,还是主观出现了偏差?我认为应从戏剧自身寻找原因。当然,客观原因不少,有的确实十分严重,如大部分剧场改作他用,新建的又追求豪华、庞大,剧院团使用不起,特别是取消了由来已久的剧团与剧场“风险共担”的产销关系,变成了剧场不管观众,不问票房,只收场租。这样一变,剧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等于拿着产品沿街乞讨。但我们不妨把听了多年的观众对戏剧舞台的批评与呼吁归纳一下,找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来。比如群众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舞台上的东西我们看不懂”、“舞台上演的事儿离我们太远”;还有对经典作品和名著的任意编造、删削的不满等等。这一方面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戏剧舞台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另一方面则说明我们尚未做到千方百计地让观众看到戏。现在有的戏追求豪华场面,搞人海战术,却内容贫乏;有的戏肤浅地制造经不起推敲的戏剧冲突,毫不引人入胜的戏剧故事和毫无哲理、粗俗无味的台词等;还有的一味强调自我而不顾观众感想。这就让我们思索:是观众无缘无故离开了我们?还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脱离了观众?

当然,也有这样的例证:2000年辽宁人艺的《父亲》在苏州演出,一位年近40的妇女散场后到台上拉着主演说:“从未看到这么好的话剧,为什么不多演几场?”再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每年演出近400场,不仅红遍河南,甚至演红全国。大量民营剧团和县级剧团的生存环境都不很乐观,甚至是艰难的、困苦的,但他们长年不断地在广大农村和乡镇活动,这是否从另一方面说明观众没有完全抛弃戏剧呢?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生于民间,死于殿堂”的局面应该怎么避免。

好戏不少观众稀少

魏明伦(剧作家)

当代戏剧,面临戏剧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处境,奇就奇在台上振兴,台下冷清。但这不能笼统视为戏剧衰败。准确地概括,当代戏剧的特征是观众稀少,不是没有好戏,而是戏再好,也少有观众上门。究其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

戏剧的基本属性是剧场娱乐、舞台艺术。观众须到剧场之内、舞台之下,与演员对面交流。在信息时代之前,剧场是人们文娱生活的重要场所,到台下看戏是人们的时尚,那时戏剧是主要娱乐方式。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随着电视电脑时代的到来,当代人生活方式大改,文娱方式随之巨变,文娱场所必然转移。以前戏剧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如今以居家文娱、电视文娱为主,与之相辅的不是舞台艺术,而是另一极端——广场文娱,中不溜儿的戏剧舞台,俗称“一亩三分地”艺术,被小小斗室与巍巍广场挤压到时尚之外。人们都知道,戏剧是三度创作完成,一度创作——剧本;二度创作——排演;三度创作——汇同演出现场的观众参与来共同完成。观众与演员对面交流,本来是舞台艺术的优势,而今这种优势反弹过来,成为舞台艺术的致命弱点。因为现阶段十分浮躁的中国人,很难安下心来陪同台上演员对面交流。可以说,当代戏剧的一度创作、二度创作都可与历代戏剧媲美,但三度创作——观众上座率,却无法与历代戏剧较量,更无法与时尚竞争。因而近年来戏剧是“台上振兴,台下冷清”。

戏剧为何不像电视、电影、书刊、出版物那样与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一拍即合?因为戏剧本身不具有商品的再生产力。舞台演出天生没有“一本万利”的繁殖力,舞台演出是一本一利,付出万本才能获得万利。舞台演出这种性质,决定了戏剧的商品价值不高。

一声叹息:现阶段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世界戏剧也不是莎士比亚的时代。

两分辩证: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不等于没有戏剧,更不等于戏剧必然消亡。

编后:耐住寂寞积极应对

苏丽萍

当前戏剧处于困难时期,短时间内也不大可能再有一花独放年代的繁荣。从辉煌到平淡,戏剧人接受了这一现实,但他们并未丧失信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戏剧的起起落落,重新审视戏剧的定位,积极寻找振兴对策。戏剧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虽然在社会进程中,一部分因循守旧的剧团、剧种会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但勇于革新的剧种、剧团、剧人,则会在大潮中经受洗礼,在困境中后生,为戏剧争得一片芬芳的绿地。因而戏剧人要耐得住暂时的寂寞,踏踏实实地于卧薪尝胆中厉兵秣马,熬过人心浮躁的转型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戏不抓人死不休,情不动人死不休,理不服人死不休”(魏明伦语)的态度来创作演出,迎来戏剧事业的复苏与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