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刊要回应市场冲击

■主编论坛
2004-02-11 来源:光明日报 袁玉立 我有话说


目前我国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及半学术性期刊约6000余种,其中综合类期刊1000余种,历史类期刊600余种。期刊发行量在5000——1万份的很少,绝大多数在一二千份左右。因此,这类期刊发行收入,包括微弱的广告收益,几乎都不能平衡支出。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最终依赖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举办单位内部补贴、社会赞助等市场外渠道。这说明,我国学术期刊对于学术文化的传播显现增势的同时,其传媒业职能继续边缘化。这与学术期刊曲高和寡的刊业性质有关,也是国际传媒资本对纯学术期刊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目前,从国际上看,一些半学术性期刊开始引起传媒资本和广告商的兴趣和投入。很多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加入WTO后,期刊的开放很可能是中国媒体产业最早开放的领域。那时,即使处于媒体业边缘的我国学术期刊,也必须作出积极应对。

学术期刊不是一般地承担传播信息的功能。它不同于其他新闻舆论媒体的本质之处,在于它是对人和社会本原的信息收集、编码和反馈,是对于本原世界和人化世界的诠释形成的早期知识。这些稀缺的新知识、新观念,一旦被发现,并被学术期刊公开,便成为点燃其他蜡烛的蜡烛,给别人带来亮光的亮光,迅速被其他媒体扩张、复制、演绎,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推动一个国家文化和生产力发展。因此学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品,一项公共事业,只有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国家或公益性机构有责任、有理由去开发、去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有学术性的事业都是国家的事业,学术期刊也不例外。国家作为投资者,责无旁贷。学术期刊的举办者,不论是国家(政府)的,还是市场化的,只要是所有者,就要承担投资义务。这种义务到位了,我国学术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市场才有最大的优势;这种义务不到位,进入国际市场就有阻力和困难。

学术期刊同其他科学文化产品一样,兼具精神和物质属性,是一种蕴含早期知识或高质量信息的媒体,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商品。学术期刊不能离开市场,学术期刊的商品价值和学术价值也需要在市场中实现。但是,由于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以知识存量为主要价值来源的学术期刊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也会有一些根本不同的方式:市场需要的是学术期刊包含的学术价值,但是市场则是根据学术期刊的物质属性即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凝结的价值来定价的;学术期刊蕴含的学术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市场需求不能准确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或者说,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不等价的。

我们应当重视学术期刊的这一特征。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市场是不完全市场,许多市场要素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界应在现行学术期刊投资体制下,积极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培育市场:

(1)期刊管理单位、主办单位比照国外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办刊标准,在审读、装帧、印制、发行、稿酬等方面积极同国际市场接轨,合理、适度、推行国际学术规范,提高质量,加大投资。

(2)期刊社对期刊内容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大个人与学术单位对于学术价值的利用率,对期刊的装帧形式进一步美学化,以增加期刊的阅读快感、收藏价值和初期知识的扩张率,从而对期刊进行合理的市场对象定位和市场价格定位。

(3)在现行体制下积极吸纳其他学术单位、公益组织协办期刊,某些专业性杂志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利益团体参加办刊,从而在财力、人力、物力上获得支持,减轻国家和举办者负担,降低办刊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4)学术期刊一直是最不起眼的广告媒体,但在信息革命导致传媒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学术期刊拥有的广告市场愈益引起商家注意,期刊社只要合理安排广告内容和版面,设计精美,定价合理,引入广告策划机制,广告收益一定会大幅度增加。随着市场化力度的加大,相信我国学术期刊也会活跃在国际期刊市场上。

袁玉立男《学术界》杂志社社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