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学者眼中的全球政治

2004-02-12 来源:光明日报 华翊 我有话说

《2004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李慎明王逸舟主编&nbsp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nbsp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深刻说明了环境与人事变迁的各自特点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新近出版的年度国际形势黄皮书所反映的与200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相关的重大国际事件之一,就是举世瞩目的伊拉克战争。该书主编王逸舟两年多前就提出“9·11综合症”新概念,专指美国在遭到2001年“9·11”空前未有的恐怖袭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防治”措施。其中既有合情合理合法的理性应对,又有背情悖理非法的恶性举措。攻打伊拉克即属后者。

围绕伊拉克问题,有诸多课题引人注目,如美国的帝国战略、新军事革命、欧美关系、国际危机中的决策与管理、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与改革等。该书都按照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作出了独到分析。近年来,在国际传媒中“新帝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日见增高,评论文章连篇累牍。作者认为,多数使用“帝国”概念的人在价值观上是不认同帝国的,他们是使用这一概念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批判。作者还指出:“从单极、单边、先发制人、全球统治再到帝国,这确实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与其倡导者的愿望往往相反,“新帝国论”可能对美国构成沉重打击:“敌人越来越多”、“美国最终会不堪重负”。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大量采取的新军事技术和新的战法,把多年来有关新军事革命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国防大学的军事问题研究专家追溯了新军事革命的由来与发展,并指出新军事革命的实质是信息化,伊拉克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战略决战——开战即决战,首先剥夺敌人的信息权。专家同时也指出了伊拉克战争作为新军事革命雏形的某些缺陷。

伊拉克战争不仅使北约内部产生了巨大裂痕,而且引发了欧美关系在安全领域前所未有的危机。该书透析了新时期欧美关系的特点及未来走向。联合国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的失败,以及联合国主要成员国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的分歧,使得该组织的威望再次遭受沉重打击。但是联合国是否像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行将就木”或“已经死亡”?作者给予了有力回答。此外,一波三折的朝美核争端与阿富汗等国的难民潮,作为“9·11综合症”的反应,也是该书的主要内容。

去年,“非典”曾扩散到1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政治与安全的另一个重点问题。该书中有专文从历史发展和全球化的独特视角,剖析这朵笼罩人类晴朗天空的“乌云”,并且从“传染病全球化”的诊断进行辩证施治,把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作为驱散这朵乌云的良方。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继续成为国际政治谈判的一个老大难课题。去年的新特点在于穷国与富国的南北对立格局中,南方发展中国家间因各自利益不同而表现出观点各异。看来还要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才能建立更加有效的国际气候机制,这是整治环境、加强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