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发展科技、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战略思维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科技跟随西方强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可是,应该看到,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而且往往在包括科技在内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我国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必须以国际经济综合竞争为导向,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和培育我国的知识产权优势或知产型竞争优势。所谓知识产权优势,是指培育和发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是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言的第三种优势。它避免了笼统的竞争优势的理论缺陷,而突出了以技术或品牌(以技术为支撑)为核心的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它不仅应体现在高新技术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必须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以其为基础的标准体系,还应体现在传统民族产业或低端产品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必须塑造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和名牌。
具体来讲,我认为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应该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必须促进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998年度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纲要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掌握高新技术这一新财富,就会落后于他人,以致丧失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我们从中国DVD在欧盟市场遭飞利浦封杀的事件,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到底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跑,沿袭以前仿制和低价竞销的老路,永远受制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还是切实从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着手,研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者在引进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最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两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路径,其长期和整体的成本收益及利弊效应显而易见。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各国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的竞争表现得尤为突出。从1985年4月至2002年2月期间,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来分析,代表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国外占到了54%,授权量占到了60.4%,特别是在生物工程、通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专利申请往往占有90%左右的垄断地位。在相对数量较低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包括企业在内的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仅占36.4%,而国外的占有率却高达95%左右。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企业将面临着何其严峻的形势!如果听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将遭到封杀,在国内市场上也将前途未卜。
第二,必须促进我国打造以科技为依托的自主国际品牌。由于品牌具有属性标示的重要作用以及垄断性和高回报率等特征,故我国民族经济要想在短时期内加速发展壮大,就必须精心组织和实施以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以科技促品牌,以品牌带科技,制定和实施科技与品牌互动规划或方略,并以此为制度来走活关系中国科技和经济大局的这盘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可能主要寄希望于引进强国垄断的科技和品牌,那样的话很难真正实现科技和品牌的双赶超。我国必须围绕“品牌市场占有的最大化”来寻求科技发展的优先点和某些重点,以使我国的民族科技和工业能在“跳跃”中迅速地壮大起来。(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