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政府投资真正惠及农民

经济话题
2004-02-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翼 我有话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188个国家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公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我国排在倒数第三位。当时,中国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资84%给了城市,只有16%投放到有9亿人口的农村。

不仅仅是卫生一个领域,教育、文化和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如此,多年来,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由于财政明显的城市倾向,“农民的事农民办”似乎已顺理成章,这成为导致农民负担重的原因之一。

“农民的事”谁来办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道路、通电、通水统统是农民自己掏钱,国家投入很少。进行税费改革,仅仅体制规范还不够,因为税费改革后,要从农民那里少拿钱,农村的事又要办,农民减负后的缺口怎么填?因此必须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国家要逐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杜鹰说,农业是弱势产业,直接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巨大,任何国家政府都要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从农产品短缺转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和效益,要全面实现数量、质量、安全、生态的目标,要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农业自身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

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是关键

据介绍,近几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投入。从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其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是2300多亿,占29%左右。在财政正常预算投资中,6年来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占30%。

6年中,长期国债和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的投入合计为3000多亿,年平均500多亿。这意味着6年中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比1949年以来的前48年的总和还多,是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最快、总量最大的时期。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和总量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继续增长。

尤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从2000年开始,中央强调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要向能够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上倾斜,要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构的变化使农民更迅速地直接从政府投入中受益。

广为人知的“六小工程”,包括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作为带动农民近期增收并为长期增收奠定基础的项目被列为投入重点。

从2001年开始,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加大了向“六小工程”项目投资的倾斜力度。2001年为102亿,2002年为136亿,2003年则达到280亿,而以前每年用于改善农村薄弱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只有十几、几十亿元。

不让中间环节漏掉一分钱

通过直接参加“六小”工程建设,农民可以得到大量劳务收入。杜鹰说,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在中央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单独列支农民报酬一项,鼓励施工单位在建设中能用农民工的尽量用农民工,帮助农民增收。

有关方面算了一笔账,280亿中央“六小工程”投资加上地方配套,至少20%可以转化为农民报酬,总额有50多亿元。

据介绍,今年“六小工程”将继续增加总量,充实内容,扩展范围,同时要完善小型项目的管理。

杜鹰告诉记者,这几年“六小”工程上来后,投资都分散在县以下,怎么管理好这些项目确实需要研究,目前“六小工程”确实给农民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出现了挪用资金,地方配套不到位,不按设计规范操作等问题。

杜鹰认为,加强管理主要靠制度解决,除了要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资金专户管理等制度外,在“六小工程”的具体实施中,发改委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方法。

世界银行在中国实施的项目有一些采取“报账制”,即资金不是一次性拨付,而是先将项目的工作量做出具体计划,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量并验收合格后拨付一部分资金,再完成一部分再拨付,这种方法确实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管理监督。发改委目前正在总结河南等地的经验,准备将世行“报账制”的管理办法在小型项目上进行推广,争取不让中间环节漏掉一分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