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工业粮食,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基本上满足了国内2/3以上的一次能源需求。2003年,全国煤炭市场产销两旺,煤炭总产量达到17.36亿吨,比2002年增加3.43亿吨,增长了24.62%,居世界第一位,总产量和增加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去年下半年,全国部分省区却发生“电荒”,进而引起有关“煤荒”的传言。人们不禁要问:煤炭产量上升,“荒”从何来?
每年国家有关部门都要专门组织一个由煤炭、铁路、冶金和电力等行业参加的煤炭订货会,会上将签订一年的电煤购销合同,包括电煤调运量及电煤价格,此后一年均按此合同执行。
2003年,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全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由此拉动煤炭消费需求也急剧增加,全年发电用煤同比增加约1亿吨。2003年,我国煤炭市场上的综合售价平均为173.54元/吨,而电煤价格实际为138.55元/吨,比市场价每吨低了34.99元。在电煤采购上,一些发电企业向大中型煤矿订货数量不足,差额部分依靠乡镇小煤矿供煤。2003年,全国煤炭订货会电煤订货3.05亿吨(其中,重点订货2.44亿吨),仅为当年实际需求的36.75%。尽管大中型煤矿的实际供煤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电煤合同,但由于小煤矿事故频发,政府加大安全整治力度,一些小煤矿被停产整顿,这部分电煤供应受到了影响。这时,一些发电企业转向大中型煤矿要求计划外供煤,煤矿提出合同外供煤应按市场价格结算,而电厂又不同意,致使计划外电煤供应受到影响。此后在有关部门协调下,煤矿又多发运了1000万吨煤以解发电之急,即使如此,全国煤矿年底库存仍然在2846万吨,这说明煤炭并不缺。
在这个特殊的市场中,煤电同为供需双方,但后者显然占有更大的优势。据测算,每发电1千瓦时,耗煤约400克,一吨煤大约发电2500千瓦时。按电厂计划内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30元计算,吨煤发的电可售750元。一般来说,煤炭占发电成本的60%,那么就是目前的电煤价格翻一番达到377元,电厂也不应亏本,而实际电煤价格却不到140元。以山西为例,1997年煤炭价格为每吨160元,1999年跌至128元,2003年达到170元,仅仅是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而从1996年到2002年,电价上调过4次,涨幅平均超过30%。
电煤价格为何不能提高呢?
如今我国的煤炭价格,尤其是电煤价格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油,煤炭要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它作为一种原始初级产品处于整个经济产业链的最前端,煤炭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将引发整个经济的波动,“如果煤价上涨了馒头都要涨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煤价不能涨太多、太猛;另一方面,在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电力正常供应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保证电煤必要的供应量和适当的价格。2002年,国家决定放开电煤价格,电力行业五大发电公司联合组建电煤采购公司,对煤炭实行统一采购,一家对众多个煤矿采购,具有明显优势,占据垄断地位,结果是电煤价格放而不开,政府每年还得出面协调订货价格。
纷纷扰扰的煤电之争在国家发改委作出煤电都涨价的决定之后暂时平静了下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涨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煤电之争的本质是由于体制障碍造成的。国家应加快推进和完善电力行业的改革重组,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入手,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电煤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要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利用,积极引导和支持煤电联营,推动煤电一体化,从而形成双赢的局面。
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能源地位,使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国大局,发挥基础保证作用,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提供充足清洁的能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与全国其他行业同步实现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内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前者意味着煤炭行业要顾全大局,做出奉献,后者又要求煤炭行业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的取舍注定了煤炭行业发展之路必然是艰辛的。
“煤炭工业几经起落,眼下形势转暖,特别是煤炭需求增加,激发了煤炭企业发展的极大动力。”濮洪九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煤炭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面临着严峻考验。”
从全球来看,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煤炭市场,一些外国煤炭集团正着手获取我国有关矿区的探矿权、采矿权。同时,国外煤炭进口数量近几年不断增加,200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比2000年增长了近5倍,达到了1081万吨。国外煤炭企业依托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向大型化、集团化迈进,实现跨国经营。这些变化不仅会加剧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对国内煤炭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挑战。
从煤炭行业内部看,虽然全行业形势逐步好转,但尚未脱困。同其他行业相比,煤炭工业工作条件差、生产投入多、社会负担重、职工待遇低,历史欠账多的问题至今仍旧存在。经济困难仍是部分国有大中型煤矿的现实写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有煤矿存在采掘接续问题。为增加产量,煤矿拼设备、超能力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又带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后果,使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紧迫的是,我国煤炭工业经济结构仍很不合理,煤炭产业、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的格局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2002年,全行业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在44%,前四家最大的煤炭企业还不到14%,煤炭长期安全供应保障程度差。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煤炭需求大幅度增加,煤炭资源保障和供应能力与需求增加的矛盾会日益凸现。短期内,煤炭市场好转后,非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死灰复燃,大矿开足马力生产,控制不力,可能再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二是煤炭地质勘探滞后,可供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不足;三是煤炭行业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落后,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0%。煤炭从业人员总体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合理;四是煤炭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北和西南地区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煤炭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今后20年,全球煤炭消费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在20亿吨以上。因此,今后几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煤炭工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濮洪九说,能否在今后这关键的几年里,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决定我国煤炭产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当务之急是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强有力的调控措施,从根本上增强煤炭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受需求拉动,目前各类煤矿的生产能力均呈饱和状态,继续增加产量的空间已很有限,因此,必须加快煤炭开发建设和现有煤矿挖潜改造,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尽快改变煤炭生产后备资源不足、缺乏后劲的局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技术进步,建设好大型煤炭基地,高起点的发展煤炭工业;同时继续加大对现有煤矿的技改投入,储量丰富的矿井大力发展机械化。
其次,要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步伐,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对关乎于全国煤炭供需平衡的大型骨干煤矿在国家相对控股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产权联结改造小煤矿,培育8-10个生产规模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构建4-5个跨地区、跨行业,亿吨级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通过对小煤矿联合改造,实现规模办矿,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合理开采煤炭资源;对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企业则依法关闭破产。
同时,要加快煤炭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办矿标准,提高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高产高效矿区建设;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升级,鼓励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努力消除结构调整中的体制性障碍,实行政企、政事分开,规范资本运作,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