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俞可平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撰文,比较系统地考察了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挑战,对当代西方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新国家主权理论,特别是全球治理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评析,并着重就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和民族国家的地位做出了若干结论
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
张凤阳在《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撰文指出,从文化质态上看,在西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督教传统,严格设定了一条区分神圣与邪恶的道德边界。但随着现代性的生成,这条边界被一步步蚕食了,其典型标志就是尼采所谓“上帝死了”的纲领性口号的提出。上帝既死,就再无神圣的道德法庭,谓之价值虚无。由于“一切皆虚妄”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一切皆允许”,因此,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广泛流行,必将滋育或助长一种以越界和放纵为特征的生存方式。
数字化与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齐鹏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撰文指出,时间和空间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活动的全面性取决于空间范围的拓展和时间的节约,人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时间的转化和获得,在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数字化时代,新的技术媒介重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参数,并导致时空重组。它不仅给人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数字化平台,而且对整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复合体都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规定着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程度和水平,规定着生产力跨跃的方式,规定着社会的人文空间和精神向度,规定着人的交往方式、感性方式和实践方式,进而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拥有自由时间的多少和如何将自由时间转化成人类的发展空间。
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
嘎日达在《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撰文认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与量的两种规定性,质和量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两个取向,或两个侧重点。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在方法论原则、研究程序、步骤、收集资料的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别。在社会领域,由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存在着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争论。本文通过对两者的简略分析和比较,说明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互相补充的研究方法,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
当代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批判
晏辉在《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撰文指出,当代生活世界具有新的结构与特点,从价值哲学视角加以解读,更显人文性和终极性。由市场经济直接推动的全球化过程使生活内容超越了经济的边界而具有了人文特点,引发了直击生活深处的价值冲突:简约与复杂、祛魅与返魅、建构与解构的并存与悖论,使生活世界具有了价值二重性。找寻适合于中国特点的解决路径既是理论任务更是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