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风又绿曲江畔

2004-03-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大学是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的名言,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而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看来,要吸引、稳定和凝聚“大师”及优秀人才,不仅要盖大楼,创建新校区,更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即给学者提供优越的治学环境。他们坚信“人才是第一资源”,较早提出了

构筑西部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近些年来,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充满活力的学科群不断涌现。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去必要的激励性政策、力所能及的待遇、富于人文关怀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年来该校从党政领导、有关处室到骨干教师对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和常抓不懈。他们积极抢占和构筑西部学科高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改革之路、发展之路。

上下求索路漫漫

建校60年来,陕西师大人都有一个不变的强校之梦。老校长刘泽如、郭琦、李绵等提出的目标就是:冲出潼关!

为实现这一理想,一代又一代师大人寻寻觅觅,上下求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从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创校之初,含辛茹苦;从60年代起,陕西师大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学校之一;1978年,陕西师大划归教育部直属,同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腾飞;时至新世纪的2003年,陕西师大业已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学校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腾飞。

光阴荏苒,岁月流淌着光荣与梦想,流过一首无言的歌。美在师大,风光依旧。师大创始者中的许多人已经带着终生不渝的梦想长眠九泉,一批批曾经年轻的为师大发展奉献青春的师大人已经两鬓斑白。几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守持和增益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师大人的梦想没有泯灭、理想更加远大——在共和国西部建设一流师范大学,让陕西师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加速向研究型大学迈进!

让梦想变成现实,起点在哪里?几经探索,几多磨砺,陕西师大人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力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全面腾飞。

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师范大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陕西师大到底是如何突破基础薄弱、经费紧缺、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瓶颈”,跃上快车道的?循着多年来他们走过的充满艰辛又富有成效的学科建设路子,不难使人明白:陕西师大学科建设近年来突飞猛进与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之间之所以能形成良性互动,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人才、科研、特色、认识等关键环节。

教师为本固根基

至今,校园里还流传着老校长思贤若渴、爱才惜才的佳话。在陕西师大,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风气由来已久,一大批著名学者放弃北京、上海甚至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地处经济欠发达、气候条件并不好的西北,来到陕西师大。他们中已故的有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史念海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的第一任会长、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刘泽如教授、著名地理学家聂树人教授、著名超声专家赵恒元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高元白教授、著名化学家高世扬院士……

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教授、哲学家陈俊民教授、动物学家郑哲民教授、数学家王国俊教授、分析化学家章竹君教授、食品科学专家陈锦屏教授、民族史专家周伟洲教授等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老当益壮,现在仍继续为师大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届校级领导班子上任伊始,更是把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来认识,他们礼贤下士,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氛围,扭转千百年来“文人相轻”的陋习,“文人相亲”在陕西师大蔚然成风。更加可喜的是,1997年,该校党委提出“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办学理念。自此,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人才是办好一流师范大学“第一资源”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了步伐。陕西师大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1994年的28人增至200余人,在化学、历史、数学、中文、生物和地理等学科,都凝聚了10多位甚至20多位博士,形成了令许多学校羡慕的“博士群体”。今日的陕西师大能有如此飞跃性的发展,关键在于凝聚了众多的学有所长、治学精深、育人有方的学者和良师。

春风又绿曲江畔,古城钟鸣传佳音。如今的陕西师大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又沐甘霖,再绽新蕊。学校所在地、大唐盛世人文荟萃之地——曲江之畔,高层次人才如一江春水源源而来。江秀乐书记、赵世超校长及主管人事的张建祥副校长等学校领导,对此都感到相当欣慰,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大作用,陕西师大之所以能够在第九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就得益于高水平人才队伍的积极建设。有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有可能产生出更多的高层次成果,才有可能凝聚起足够的竞争实力。

科研兴校结硕果

作为一所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大学,曾在较长时期里满足于“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存在着仅仅注重教学、学术气氛不浓,尤其是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率偏低的现象。有鉴于此,志存高远的陕西师大领导果断提出,把科研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研工作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陕西师大提出,“十五”期间及未来一个时期,学校将继续贯彻“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大力提倡应用研究,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科研兴校道路,实施科研振兴计划,完成科研工作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层次水平上的合理布局,初步建立起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教育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三大体系;在基础理论研究与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些有条件的研究领域保持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科研水平的稳步攀升,陕西师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和兄弟院校的关注。近些年来,该校争取到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得的高层次奖项、承办的全国性及国际学术会议日渐增多,极大地提高了陕西师大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此,学校领导层不仅形成了共识,而且在实践上给予了坚定不移的推行,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校长赵世超教授在近期一次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我们学校科研有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所师范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现在已非常明确,我们必须坚持科研教学并重。现在,科研的氛围已基本形成,尤其是科研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向高层次发展,不搞低层次的重复,不搞印刷垃圾之类的东西。这几年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确切地说,我校理科在SCI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一直在60名以内,最好排名是39名。一所地处西北的师范大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有理由为之自豪。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传统优势,近年来稳中有升,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名刊工程’首批入选的11家高校学报中,我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榜上有名,在高层次出版机构出版的著作也连年大幅度增加。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前,我校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专著寥寥无几,现在我们每年就有数十部之多。在高起点上加强科研工作、大幅度增加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使我们的学科优势得到体现,对于提高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影响和声誉,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说别的,仅近两年一些重要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就透露了这方面的消息: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暨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全国第八届中外传记文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学术研讨会、全国生态美学会议、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03年年会暨学术与教学研讨会,特别是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几何拓扑卫星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在该校接踵召开,也足见陕西师大在学术界业已有了良好的声誉!

突出特色显优势

脚踏实地的师大人明白,像陕西师大这样一所师范大学,奢望学科建设全面开花并不现实,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有所不为才可能有所作为。多少年来,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面对教育学科博士授权点空白的尴尬境地,不仅是陕西师大师生深以为憾,而且也成为教育大省——陕西“心头的痛”。填补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空白,成为陕西师大办好重点大学、实现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已经建成了教育学原理和基础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在教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校在实验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经费、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给予了重点支持。譬如,为了振兴心理学学科,2001年引进了青年心理学家游旭群博士,自此高层次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在《心理学报》等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几乎是建校几十年的总和。不久前,第三届当代中国心理学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陕西师大举行,今年8月,第十七届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大会也将由该校承办……一度因人才流失出现颓势的心理学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一跃成为全国心理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以已故著名史学家史念海教授为代表的几代学者为人力资源支撑的历史学科,有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之“天时”,借周秦汉唐13朝古都西安之“地利”,得本专业英才荟萃之“人和”,几十年来积淀丰厚,渐臻佳境。继1981年首批获得历史地理学博士授予权之后,2000年获准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西北历史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古代史博士授权点获准,2002年历史地理学成为陕西省唯一的人文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又获得历史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组织的已往的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该校历史学科连续三度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高校传为美谈。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业已成为陕西师大一个名副其实的特色学科。

在强手如林的地理学学科当中,陕西师大如愿以偿地成为全国9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之一。追忆学科建设走过的风雨历程,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黄春长教授动情地说:“我院学科建设的进展,是全院教职工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和艰苦奋斗的成绩。比方说,几年来的‘五一’长假、国庆长假和学校暑假,别的专业的老师可以休息或者在校内实验室工作,而我们地理学、旅游学科的老师却头顶烈日、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进行野外考察采样、进行科研或教学实习。我们这些专业的第一实验室就是大自然,就在高山深沟,甚至穷山恶水之中……”目前,陕西师大的地理学学科,正呈蒸蒸日上的趋势,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

在陕西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历来名师荟萃,才俊辈出,中国古代文学是第三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继首批设立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后,文艺学、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经过积极建设,也已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本学科教学研究重镇。中文学科可以预期的乐观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中青年学者,相信不远的将来,有特色、有优势的陕西师大中文学科将会在大西北崛起!

与此类似,陕西师大重点支持建设的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基础数学、动物学、植物学、材料学、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和旅游管理等学科,不仅因为特色明显而获得跨越式发展,而且辐射和带动了校内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立足本校传统、人才、设施、区域等资源优势,该校支持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运动人体科学、国民经济学、食品科学、光学、凝聚态物理、有机化学、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也已显示出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认识到位是保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陕西师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源于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狠抓落实。抓紧学科建设,使高水平的学科成为学校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源”,陕西师大尝到了甜头,他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的永恒主题,是高等学校谋求发展的龙头工程、系统工程和标志性工程。1999年12月,在陕西师大第八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江秀乐教授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几年来,全校上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落实党代会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期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第九批学位点申报结果以及人事部发出的通知,让陕西师大人由衷欣悦,信心倍增:该校两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准设立6个博士后流动站,新增硕士点36个。与1998年相比,陕西师大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从39个增加到95个,涨幅达144%,其中工学学科增加了10倍,从1个到11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从5个增至26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等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正在进一步修订的《陕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提出,要按照“全体动员、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和“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确立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推进教育创新。该校表示,将实施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学位点建设为重点、科研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及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为保证的基本策略,切实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重点建设具有优势的特色学科。在今后较长时期里,将坚持“立足基础,加强应用,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优先发展教育学科,突出文科,加强理科,选点建设工科,通过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积极扶植新兴、交叉学科,并力争于近年内在医学学科也要有所突破。学校表示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壮大学术队伍,努力提高陕西师大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彰显学科优势和特色。

有了明确的学科建设思路和积极有效的实施,就会有令人欣慰的收获。在经过又一个驿站之后,陕西师大又开始迈出了新的步伐。

再上葱茏又一旋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名牌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历史文化学院,可谓大功告成。对于这一切,院长萧正洪教授并不满足,他说:“拿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了博士后流动站,只是陕西师大历史学科加快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从此,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有了一个更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环境,有了一个能够产出更多更优秀成果的学科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相信,我校的历史学者必能奉求真务实的精神,互相砥砺,取长补短,塑造质朴平实、不尚空谈、严谨诚信的学风,造就自尊、自重、自信和自由的学术氛围,真正成为中国史学乃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2003年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主管学科建设的副校长吕九如教授指出:“随着学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我校已经梧桐成林,凤凰来仪,今后将吸引更多的凤凰到来,这将为我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的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必将得到快速、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师大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指日可待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构筑人才高地、占领西北学科制高点,陕西师大人把目光投向更加辽远的未来,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实力,努力办好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化、研究型大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祖国教育事业为己任、担当西部教育发展使命的陕西师大人,必将展翅翱翔,跃上新的高度!

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创建于1944年,前身是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学校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000余亩。老校区东邻大雁塔、南依曲江池,校内有唐代皇帝祭天的“天坛圜丘”遗址。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在西安高校中有“美在师大”之说,被教育部授予“文明校园”称号;新校区位于长安“西部大学城”园区,第一批学生已于2002年9月份入住,是该园区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校区。学校现设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学校预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20名左右。有关招生简章及报名表格,请在学校研究生教育网主页http://www.yjs.snnu.edu.cn/上查询或下载。

联系方式:西安市陕西师大研招办
邮政编码:710062
电话:029-85308364
E-mail:[email protected]
2004
年博士生招生报名时间:2004年3月1-20日;
考试时间:2004年4月17-18日

2004年博士生招生专业

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声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GIS★动物学植物学★旅游管理★

注:专业名称后标“★”号的为第九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