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华,山东荣城人,中共党员,硕士学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高级国际商务师,1981年任荣成市橡胶厂党委书记;1987年任荣成化工局局长;1988年任荣成市经委主任;1991年任山东轮胎厂厂长,1997年至今任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丁玉华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03年度中国创业企业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丁玉华同志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在三角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化办公楼笔直敞亮的走道里,镶有许多世界著名企业家的格言。原美国通用电器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的一段话——“领导人必须要有激情,必须具备过人的精力,必须能够激励他人,必须做事果断,必须雷厉风行”,把记者的思绪,与眼前的公司董事长丁玉华联在一起。几天来,听了许多颇具理性的工作经验介绍,而此时,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他的形象,才凸现和清晰起来。
“只有把自己全部融入企业,才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13年前的那个冬季,汽车轮胎业变得与天气一样寒冷。丁玉华是冒着雪花陡步走进山东轮胎厂的。他刚卸去荣成市经委主任职务,负着责任,怀着激情,要为这家国有企业放手一搏。
山东轮胎厂就是现在的三角集团。那时,企业外遇市场萧条的巨大困难,内患改革迟缓、产品单一、管理混乱的顽疾,年利润正以70%的速度下滑。
一间11平方米的工会会议室,丁玉华住了一年。一年里他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白天办公室敞开门让职工进出,半夜睁开眼也要到车间转上一圈调查了解情况。产供销、人财物各方面的信息在他头脑里不知过了多少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工厂效益流失的漏洞是基础管理薄弱造成的,必须下大气力夯实基础管理。他带领领导班子唱响了基础管理“三部曲”——强化劳动纪律,严格工艺管理,加强设备管理。“三步曲”一唱,企业从上到下像蜕了一层皮,人心唱醒了,纪律唱严了,管理唱细了,工艺唱精了,质量唱高了。转过年的1992年,利润指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我们抓管理,是从这里起步的”,丁玉华如是说。
这是丁玉华再塑自己与企业的开端。他说:“只有把自己全部融入企业,才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13年里,他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似乎无法计算,下面的数字和事实,却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他工作的价值:13年里,企业固定资产、净资产分别增长了25倍、15倍,职工年人均收入在原来2300元的基础上增长了7倍达到18000元,累计实现利税25亿元,上交税金16亿元,出口创汇近5亿美元。三角成为国内轮胎企业供给内需和外贸出口的主力,销售额领先国内同行,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十二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过硬的品牌形象,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同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山东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几个国际知名商标之一,市场覆盖全国各地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80多个国家登记注册,成为一汽、二汽、重汽、上汽、新太尔等主要汽车厂家配套的首选品牌,赢得极高的市场声誉。江泽民总书记先后两次到三角视察,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企业并听取汇报,对企业的开拓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由丁玉华为主创立完成的“以轮胎行业领先为目标的战略管理”课题,荣获第七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理性思维是人类实践的结晶,是更高层次的人的价值。除名牌轮胎产品之外,丁玉华向中国企业界贡献了独创的“三角理论”。所谓“三角理论”,是以他为主的三角集团决策管理层多年摸索,多年实践的管理理论的升华。从“动静哲学”出发,提出了“扔石头理论”、“人才台阶苹果理论”、“科技创新配钥匙理论”,以及“国家企业个人交集论”、“企业发展梯子理论”等,不同层面的理论侧重解决人才、技术、品牌、拓展等不同问题,使企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动态过程。
对于国内外许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丁玉华总是从中寻找养分,但又不是不加取舍地照搬,而是一切从三角实际出发,立足企业实际创新地加以应用。这是“三角理论”形成的条件。他认为,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地随时而变,所以管理的方略与对策没有定论。许多适合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手段,到了自己的企业或许就不适用;而一些过时的管理目标又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丁玉华针对集团的一个例子说明从实际出发调整管理策略的重要性:企业的斜交胎胶囊反包成型机是集团为提高斜交胎产品档次引进的国内先进设备,许多人认为既然是先进的设备,生产潜力已经挖掘的很大。丁玉华动员有关人员对设备利用率和物流系统及相关配套系统进行优化,结果原本每班38条的生产能力提高到50条。
向科学的管理找潜力,是丁玉华和三角管理者的追求。丁玉华认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资源利用效率的竞争,尤其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设备的利用率、资金的利用率、订单的完成率等等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指标。在同等的资金、技术、装备条件下,真刀真枪拼的还是管理,管理就是命脉。丁玉华认为,在企业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市场已经进入了以效率管理为核心展开全方位竞争时代。效率即是指每个资源单元的效率,更是指整个资源系统的统一效率是否发挥到最大,也就是规模化大生产的效率最大化,这是效率管理的着眼点。人力是组织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资源,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其带动其他资源发挥出最大功效,才能培养各个领域、各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三角理论”的核心和支撑点,是丁玉华提出的“企业是人,企业经营人;经营他人,更要经营自己”这样独到、深邃的理念。他说:“企业是由拥有希望和梦想的个人组成的集合体,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又与企业的远大目标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只有关心每个员工的成长和前途,为每个员工创造事业成功的条件,才能产生群体的活力和动力。”这段话,道出了众多企业家苦苦探寻的企业发展动力之源,被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者推崇为管理箴言。在“三角”的风雨历程中,在对内管理和对外营销的每个细小环节上,它都居于突出地位,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至于丁玉华个人,这13年生活分量太沉,牺牲也太多,但他有自己的诠释:“我是个企业经理,在领域里只是个小学生,但要有棱有角几回,有声有色几回,就免不了沉重几回,因为沉重会使生命成熟,沉重能锻造人生。”
“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致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但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说到底是人干的。丁玉华说:“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丁玉华的带领下,“三角”紧跟时代,在“高速度发展,高效益追求,高品质奉献,高层次进取”和“敬业、爱人、务实、创新、诚信”的企业精神引领下,开发了人,改变了人,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巨大能量传递给了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发挥出巨大的“聚变”效应。
丁玉华在用人上搞的是“五湖四海”。当企业还在夹缝中求生存时,面对里里外外的各种压力,他南下北上,想方设法招揽人才,以诚意感人,以事业召人,以待遇留人。当年归到“三角”麾下的许多人,如今已经成长为集团各级骨干。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知识型员工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当“三角”近年来以中国制造业代表的身份走上国际赛场时,已经积聚起了雄厚的人才实力,羽翼丰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三角”不是用僵死的行政化的机构和编制来固化人力资源,而是以人为中心,保持在人事相宜的基础上最大的机动性,不断破除内部人才流动的各种行政障碍,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在这里,出台了一系列吸聚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实施了专家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制度,实行了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人才台阶苹果理论”,将人才划为不同的台阶,不同台阶上放置不同的苹果,台阶越高,苹果越大。谁有多大本领,就给谁搭多大的舞台;谁有多大贡献,就给谁多少回报,保证让真正做事情的人和有贡献的人先富起来。
在“三角”,找不到“破格”这一概念,台阶能上能下,所有岗位一律竞争上岗,公开透明,使在其位者有压力,低于其位者有动力,在岗位者成为竞争目标,下岗位者有了奋斗目标。
丁玉华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三角发展的背后是什么,一是智慧,二是勤奋。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反映出他所倡导的“尊重人、研究人、培养人、开发人、发展人”的人才管理观念。在今年1月19日的全体干部大会上,他把人力成本列为企业发展的最高成本之一,提出“永远要遵循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规律,对真正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才委以重任,切实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位子,干成事的有地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人人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这番讲话,使很多人受到激励。
丁玉华深知,一个企业要搞好,靠的是全体职工。如何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成为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反复强调:“当领导的,不要总想着怎么去管别人,而要首先想想我们能为职工做点什么。”
厂里许多人都能讲出丁玉华对职工细致入微关心的事。一名老朋友从外地赶来看丁玉华,发现满头大汗的他正埋头于一大堆信里。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从两个“厂长信箱”里取出来的,丁玉华称它们为“感情箱”。见丁玉华一封封地看,一封封地复,朋友觉得他太书生气了,就劝他说,职工的建议没有必要每封必复。丁玉华却说,企业的发展靠的就是职工的团结拼搏,了解职工的建议要求,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是领导的责任,更何况厂长和职工本身就在一个阶层上,职工信任我,我就更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人心都是肉长的。领导越是尊重职工,职工越是热爱工厂,全厂形成了一个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过去被遗忘的设备管理条例从此不再被冷落,设备性能保养方法随便找到谁都能准确地说出个一二三。
同时,“三角”引导员工把注意力盯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使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处于自我调整状态。采访中,许多人动情地讲述了参加“意识革新训练”和“管理者素质提高训练”的故事。这两种训练来自韩国国际教育学院,根据“三角”的实际作了调整,内容为强制性地组织干部参加当众讲演、唱歌、跳舞以及负重爬山等,竟然达到了100%流汗、100%流泪的效果,很多人瞬间发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前进信心。
“人”字与三角形,都是象征稳定的结构。正是众多被尊重、被激励的人,撑起了加固了充实了今天的“三角”。
“观念首先要跟着市场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能否冲破阻力,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这又来源于企业决策者和他所在的决策群体的激情、胆识、素质与能力。丁玉华是一位头脑清醒、胆识过人、雷厉风行的企业家。“观念首先要跟着市场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早在1994年,他就开始在“三角”全面推行以利润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机制。“八五”期间,“三角”在国内轮胎企业普遍走下坡路的背景下,保持了产值、利税年均40%的递增速度,国内排名由第30位跃居第4位,并跻身世界轮胎行业50强第35位。新华社对此评论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片叫苦声中,山东轮胎厂的动静的确不同凡响。”
子午胎竞争大战,给了三角人难得的机遇。第一个机遇是从零起步大力发展子午胎。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轮胎市场的子午化初现端倪,谁能抓住这条未来市场竞争的生命线,谁就抓住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三角”投产之初仅能生产单一的农用斜交胎,直到1990年产品也一直是以农机配套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销率只有40%,经济效益徘徊不前。一场事关企业前途与命运的抉择摆在三角人的面前。“市场不等人,靠国家给项目就干,不给就不干,给多少干多少,是计划经济下的落伍观念,必须立足于市场规律,立足于消费者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基于这种认识,丁玉华冲破一切阻力,冒着巨大的技术和政策风险,从零起步大力发展子午胎。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首先建成了100万套轻卡子午胎生产线,开发出一系列适销产品,并迅速打开了国外市场。
第二个是果断发展全钢载重子午胎。
“三角”的子午胎刚刚起步,轮胎行业就掀起了第一轮“合资热”。国际排名前10位的轮胎公司、国外各类专业投资公司携其雄厚的资本、技术优势纷至沓来,遍地开花。本土轮胎企业势单力薄,何去何从,是摆在所有厂长、经理面前的一个问题。丁玉华深知,依企业当时的实力,合资能做个好价,自己也没有太大风险,但职工的饭碗,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一定保得住。他更深知,国内外市场基础不同、国情不同,发展特点和规律也不尽相同,国内企业要比外资企业做得更好,就要比他们更深地吃透这种特点,把握好规律。
当时,外资企业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无论是从技术基础,还是市场需求看,发展半钢子午胎优于发展载重子午胎,于是各类外资、合资企业纷纷把战略重点指向半钢子午胎。丁玉华的看法恰好相反,在建成轻卡子午胎项目的基础上,他马不停蹄,果断决策,投入巨资建设全钢载重子午胎工程,两年后形成50万套的生产规模,赶在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前,抢先赢得了规模效益。
事实证明,丁玉华的决断是正确的,同时也让国外投资者跌破眼镜。在不到5年时间里,国内的全钢子午胎市场发展异常迅速,市场规模扩大了5倍。进入新世纪,年均增长速度更是创纪录地超过60%。而此时,“三角”的全钢子午胎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与质量占到国内第二位,品牌和效益则处于领先位置,与国际知名品牌平起平坐。
市场机遇转瞬即逝,能够抓住它,归功于平时苦练内功。“三角”在发展子午胎新产品中,坚持实施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科技、质量名牌战略。
在企业内,建立起质量、环保、计量三大体系,产品通过美国DOT、欧洲ECE产品认证,在员工中树立“全员服务市场”的机制(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后勤部门为生产一线服务,职能处室为生产车间服务,全体员工为市场服务)。今年年初又对全体干部提出了做“成本人”的要求,把管理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在技术创新上,“三角”坚持以自我开发为主、整合国外先进技术。
一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集团每年的技术开发费保证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从“八五”至今,累计提取技术开发费用4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消化——创新,逐步形成了自有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系列。公司由最初引进的两种全钢子午胎产品,发展到目前的28种规格、60多个品种,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半钢子午胎生产能力、规格及品种数量、技术性能指标也大幅度提升。公司先后改造40多个老产品,完成了轿车、轻卡、载重车三大系列56种规格100多个品种子午胎的研究开发,越野轻卡子午胎系列和工程子午胎系列产品等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替代进口。近两年,丁玉华开始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载重、轿车子午胎,正在开发的智能轮胎项目,已领先国际同行水平。目前,公司已拥有自主开发的34项科技成果,并获国家专利。“三角”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子午胎生产基地之一。
二是整合科技创新。建立了从课题选择到成果转化、从进度管理到激励考核的科技创新过程管理体系;建立了包括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合作、培训在内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立了包括群众性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的科技创新促进体系。在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先后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领域建立合作关系,为促进高新技术尽快向市场转化搭建起平台。
三角人没时间体味已往的辉煌,甚至来不及洗去征尘。“质量领先,管理科学,创新发展,是三角的永远”,这是丁玉华发出的新的动员令。他们正以“管理的二次革命”为动力,调兵遣将,全力以赴,冲击世界轮胎企业前十强。
人们相信,用大写的“人”字撑起的“三角”,将成为撬动世界轮胎业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