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根据教育专家的界定,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分两种形态:一种是课程形态,以做微型科研项目为载体;另一种是学习方式形态,即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进各个学科教学,也称作探究式教学。
今年寒假,我在一些学术活动中了解到,广大中学教师除了继续探讨科研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以外,对于在学习内容中占有绝大比例的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更为关注。但是不少学校,尤其是非重点校,有一种普遍的顾虑,觉得自己的生源与重点校没法比,掰开揉碎的讲还学不好,哪有能力搞探究?所以,他们只在重点班、实验班进行探究式教学,而人数占90%左右的普通班学生,依旧是满堂灌,泡题海。
周庆林:用探究方式进行学科教学一定很难,普通校、普通班对此一定高不可攀,这是认识方面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最近这几年,我不光在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应邀在中关村中学、八一学校、一零一中学、翠微路中学、北京80中、北京10中、蓝靛厂中学等学校帮助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这些学校中,既有市重点,也有普通校,还有基础薄弱校。实践证明,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也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都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可以用探究式进行学科教学,而且都能取得成绩。当然,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和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途径应当有所不同。
记者: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把结论告诉学生,条分缕析地解释给学生听,总比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来得容易,效率高。
周庆林:不完全是这样。我给你举个例子:《原电池构成条件和原理》是高二化学课的内容。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就是——
“原电池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其中活泼的电极作负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的电极作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显然,即使“掰开揉碎”,学生也会因太枯燥而学得十分辛苦、乏味。但是,如果用探究式教学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一位老师设计的问题是:
——请你来当医生
“格林太太的牙齿中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财富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但那次车祸以后,格林太太就老是头疼。四处求医就是治不好。后来,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请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独立寻找答案。由于学生知道“原电池构成条件”,就去联想,去查书、去网上找这方面的资料,带着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最后,学生给出的答案是:由于制做假牙的金与铁(钢的主要成分)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而唾液中含有电解质,故构成了原电池,产生了微小的电流,使得格林太太头疼。所以,只要拔掉一颗假牙就行了。
“病”治好了,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也弄懂了,而且会记得很牢。与味如嚼蜡的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相比,哪一种方式更易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率?这样的学习方式,普通校、普通班的学生接受不了吗?
记者:恐怕还有一个进度问题。我曾采访过一位生物教师。他举例说,过去讲食物成分,比如土豆,只要照书上说的把淀粉、水等等在黑板上列一张表,再让学生轮流在显微镜下看一看,验证一下,不到20分钟就能讲完。后来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放在显微镜下,根据自己的观察,列出所含成分,三节课都弄不完。
周庆林:所以不能每课都搞探究。即使在美国,在学科教学中,接受式学习也要占一半到2/3。不光是因为进度,有些内容也不适合采用探究式。另外,在探究式教学中,有的问题当场就能解决,有的却需要课下花时间查书、上网、做社会调查,写观察记录。搞太多了是忙不过来的。
记者:非重点校有所顾虑还因为师资力量的问题。
周庆林:其实,现在搞探究式学科教学,比几年前难度小多了。因为这些年先走一步的学校已经积累了不少很不错的教学案例,也积累了不少教训,多与他们交流,就可以采用现成的成果,也有利于举一反三,启发自己根据本校情况创造新经验,还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记者:以您的经验,搞好探究式学科教学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周庆林:在量的方面,对于刚起步的学校,不要搞得太多、太滥,不要一步到位。一个学期每门课能上好一两个课例就不错,积累经验再慢慢增加。在内容方面,一般来讲,与社会、生活、科技热点关系密切的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往往是高考容易涉及的内容。教师要在把教学内容转化成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上下点工夫。比如高三生物课讲“血糖调节规律”,一位老师把这一内容转化为三个问题:(1)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2)学校开运动会,同学们为什么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吃?(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这些问题大都是学生经常会遇到的,当然愿意去弄个明白。
在实验方面,可以把书里的验证性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就像你刚才说的那位生物老师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食物成分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