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国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新世纪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把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作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究竟是什么?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思考和尝试。
其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等学校的热门话题,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时日。但是,宏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总是正确的,也应该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任何重大问题的提出总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当前大学强调人文素质教育除教育自身的需求外,还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从国际教育背景看,各国经历了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过程后发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充分的幸福,却伴生着许多新的灾难和麻烦,如资源掠夺性地消耗、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国际社会关系依旧紧张、充满危机等等。人们反思,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能完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人的人生观问题。因此,科学的发展呼唤重视人文精神,希望用人文精神来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及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各国都普遍强调人文科学的教育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近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加突显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又催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这种人才首要的素质就是能正确地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这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各国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
第二,从我国教育自身特点来看,高中文理分科,使得高中毕业生不论文科或是理科都有的知识的缺陷,必须在大学阶段适当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整修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
但是,究竟如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许多观点必须澄清,这里就几个问题的看法和大家商榷。
第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落实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
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不是书读的越多其文化素养就一定高,课程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
另一方面,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大师,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喜好棋琴诗画。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同样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其课程必须精选,不能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倒了所谓文化”的胃口。
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关键是加强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和培植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第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不能只讲文化的继承,更应当重视文化的批判,只有在批判、比较之中才能继承和发展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中外文化之精髓,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并透过文化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者,包括近现代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科学的原理所知甚少,更谈不上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了。
从教育的角度上看,西方公认的现代大学直接源头是欧洲中古世纪大学,其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勃隆那大学为最早,后者始于1088年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其它如牛津、剑桥及海德堡、科隆等都是中古时期大学之佼佼者。牛津、剑桥大学从一开始就沿用法国、意大利模式,先用3年时间学习语法、逻辑和修辞,打下拉丁文基础,再用4年时间学习算术、音乐(乐理)、几何和天文四门学科,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进修神学、法律或医学就能成为博士。可见,西方大学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训练,培养的学者虽然有些也是做为官吏或神职人员,但大都具有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医学的知识,天文学家哥白尼和神曲作者但丁都是从勃隆那大学出来的。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期才出现的,官方认定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即天津大学前身),1905年清朝正式废除科举,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改为大学堂,各府、所、直辖州改中学堂,州、县改为小学堂。在此之前,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的仅是人文知识和伦理道德。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主要拥有人文知识、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吟诗作画,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在中国,建筑业由于缺乏几何、力学和微积分作为科学基础,只能靠工匠们的实际经验。能工巧匠只具备建筑技巧、技术,虽能造出千篇一律的庙宇,却很少有像罗马圣彼德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科隆大教堂那样依靠建筑科学造出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杰作。
因此,我们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宏扬的是中国优秀之传统文化,同时吸取世界各国之文化精髓,以弥补我们之不足。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文化之异同。
第三,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对创新和求变的渴求。
从教育的角度上讲,我们深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难。孩子尚未出世父母已替他们包办了一切,学校教师最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领导最喜欢听话的部下,这决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思维及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说,他认为课堂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讲:“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我是谁?我长年从事研究,我对课题最熟悉,我知道所有情况,但是这些天真的学生会突然让我意识到我的认识并不如我认为的那么全面,他们让我吃惊并改变我的看法。要让本科生、年轻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对老师说,你错了。
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善于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永不满足,从而形成对创新和更新的渴求。
总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要明确它的目的,寻求最佳的实现途径,了解它的本质内核,而决不仅仅是开设有多少门课和多少个讲座的形式,我们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要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及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同时我们也要提升教师和领导者、管理者的文化素质,发展和完善校园的传统文化,促进全社会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