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统花灯何等漂亮,可眼下,已没有几个人会扎了。仅存不多的扎灯老艺人表示,现在生活丰富多彩,最大的苦恼是扎灯艺术后继乏人。等自己这一辈退休后,真不知道还有谁能为元宵节扎传统彩灯。曾相继带过的一些年轻徒弟,如今已没有几个继续干这一行当。“为啥呢?挣得少、累眼睛,哪个年轻人愿意学、愿意干?”后
资金短缺难于扩大影响
赚钱不多是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的重要原因之一。苏州“阮氏连环”创始人阮和平告诉记者,民间手工艺在一些著名商业街和旅游景点上为民间艺人提供现场表演的固定场所极少,而且民间传统艺人赚钱不多。民间剪纸艺人章维伟表示,现在学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圈内人”还想通过出书、制作民间艺术光盘等形式扩大影响,但苦于资金短缺又一直没人愿意投资,所以只能作罢。
大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亟须抢救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被称为“苏州两朵花”之一的“通草堆花”,在经历了顶峰后,逐渐式微。到“文革”后期,有关部门曾专门寻找从事这一工艺的人才,却只找到了两位。到现在,苏州最后一位从事这个行当的鲍士钤老人也已经不干了,希望有人接班。有些流传几百年的民间传统戏剧急需整理延续。一位民俗民间研究专家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就像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民间文化形态的消亡也会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
民间传统艺术完全可以找到现代知音
中国的传统艺术来源于生活,数百年、上千年的发展生生不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2001年联合国授予昆曲“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说明昆曲是被世界所承认的文化瑰宝。越是现代化,类似于民间手工艺这样的传统艺术,越是显得珍贵。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依然迷人。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陈竟主任说,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无形文化遗产是它的基本识别标志,是维系该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对大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和美术教师们进行“弘扬中华民族民俗艺术、抢救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和培训。如今社会生活多样化,一些民族民间的祖传民俗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这其中固然有一定合理性,然而,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更应当珍惜。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在现代找到知音,获得新的生命。为此,专家们呼吁:抢救民间传统艺术要有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