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正因为它的古老,研究创新在这一领域中显得尤其不易。
作为第二批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的唯一数学学科群体——北京师范大学概率论研究群体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已有40年的传统和积累,并被国际上的两个主要数学评论杂志誉为“马氏过程的中国学派”或“北京学派”。与其他创新研究群体相
北京师范大学概率论研究群体的7位成员无一例外都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博士。该群体的研究工作有三个创新特征:研究课题的根基牢靠;带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强关联并有相当大的学科跨度。
该群体学术带头人陈木法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之一。20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一直立足国内,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始终以建立我国自己的学术团体为己任,为发展我国的概率论事业和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和王凤雨教授的“几何特征值估计”被誉为概率论与微分几何交叉的三个代表性成果之一;他和合作者完成了跳过程和反应扩散过程的系统理论;他关于耦合研究的“三部曲”更新了耦合理论……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被邀请作45分钟的大会报告。
群体成员王凤雨教授建立了新型Harnack不等式,被称为“王氏不等式”。他还提出了一般型泛函不等式,综合运用概率、几何和泛函的工作,完成了系统的成果,这对于数学物理有极重要的价值。他关于梯度估计和热核估计等方面的完美结果目前仍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在超过程方面,群体成员李增沪教授解决了E.B.Dykin的一个猜想和Fleming Viot超过程的可逆性难题。他在国际上首先引进“斜卷积半群”,系统地研究了测度值移民过程,被国外专家评价为“重要的整体性研究工作”和“该方向任何研究的基础”。他和洪文明副教授的中心极限定理被国外学者称为“令人惊讶的”。
上述事实充分显示了研究群体研究成果的广泛影响及所处的国际地位,这些得益于他们长期形成的朴素严谨的学风及团结敬业的工作作风。
共同的献身数学事业的理想、良好的学风和敬业精神,使研究群体能冷静、从容地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潜心于清贫寂寞的数学王国,执着地耕耘。在这方面,陈木法教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看到陈教授专心学问、心无旁骛,不少学生都颇有感慨:“陈老师的研究经历启示我们,做数学研究必须耐得住终身的寂寞与艰苦;陈老师对我们的论文给了许多指导和帮助,但通常都拒绝署名,使我们体会到他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风以及提携后辈、助人为乐的品德”。学生们都为自己能遇上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庆幸。
好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正因为有陈木法教授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该研究群体的青年一代也在学术道德方面形成了良好的风尚,群体的学术攻关能力迅速提高。正如王凤雨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坚信只有过硬的学术成果才是我们这个集体的立身之本,否则既影响自身的学术声誉,也影响自己学科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