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2004-03-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加速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精、贸、法、管等方面人才,是教育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辽宁省政府于2002年3月发布了“关于试办国际商学院的通知”。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2月,沈阳师范大学与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正式签署合作办学

协议。2003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同意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与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实施学士学位教育,学生经注册修满美方规定学分,可授予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由此,沈阳师范大学成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可在境内授予国外大学商科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

沈阳师大国际商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法。学院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国际商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在外企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急需的职业经理人和国际商法专业人才。学院致力于培养观念新、视野宽、创新能力强,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经济规则,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国际会计与国际经济法等方面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是严格而独特的人事及教学管理制度。国际商学院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经过严格的筛选、考核、试讲,才能签约成为受聘教师。教师在签约前,商学院向教师详细介绍其岗位职责。在聘期内,对教学效果及质量进行严格监督与考核。对学生满意率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重奖。对于两次达不到沈阳师范大学及国际商学院考核标准的教师,予以解聘。

三是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制定了中美合璧的教学计划。为实现国际、国内教育资源整合,国际商学院引进美国堪州大学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中国教育的具体特点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加以调整。如根据美方教学计划要求和中国教育目前强调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开设了高等数学、环境地理、艺术欣赏中的美国电影、音乐欣赏、艺术史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外事礼仪等课程,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加强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国际商学院强调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将具有极强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商务与法律实践能力和商务组织与管理能力。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举措 如注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借助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设置了商务实验室、模拟期货、证券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模拟法庭等模拟实验,引进相关的实用软件操作与设计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行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引进了与所开专业密切相关的、目前国际流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及培训;加强与公司、企业联系,双方在人才培训、业务咨询、法律援助和实习基地建立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聘请国内外经济学家、司法专家、企业经理人、律师,邀请驻华外交官进行系列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充实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再次,实行课程设置“市场化”。强调课程设置的“新”与“实用”。为适应培养市场急需的经济 法律 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市场化”,根据市场变化对课程相应调整,不断满足市场变化对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最后,坚持双语教学与原版教材相结合。引进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权威教材,针对双语教学授课速度,保证授课内容含量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创造良好的外语环境,实现四年不间断外语培养。

1985年T·莱维提出“全球化”概念时,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便成为一种趋势。我校国际商学院的筹备与初步办学的实践,促进了我们对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形势的深入思考,也为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国际化。中国入世以后,为中国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必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大学合作实施学位教育,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计划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监管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国际化。

二要明确教育定位,实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教育开放势必为高等教育带来激烈的竞争,促使高等教育机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国际商学院从建院开始,就定位于成为国际化教育服务机构,为适应中国入世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设立专业。在具体课程上强调市场化、实用化,教学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合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院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

三要拓宽教育渠道,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只有为数很少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校适龄入学率远远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虽然“三本”招生计划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仍然难以满足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大、中专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强烈愿望。实施国际合作办学,引入国外学位项目,实行宽进严出,极大地弥补了国内教育资源的短缺。国际商学院成功地引进了美国大学的学士学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国家统招计划内的学生可以同时修读中美两个学士学位;计划外的单招生也可成为中美合作实施学士学位教育的对象,修满规定学分,可获得美方大学的学士学位;在校的本科生以及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来商学院修读美方学位。从而有效地拓宽了学位教育途径。

四要拓展教育资金来源,实行高校股份制办学。为适应教育国际化与市场化,在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力争拓展教育资金来源,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股份制办学,大力发展教育产业。股份制模式对于促进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五要正确处理“双语教学”的有关问题。“双语教学”是为适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培养具有相关外语和专业技术能力人才的需要而形成的教学模式。但国内目前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不同的认识。国际商学院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中心,实行分阶段教学。新生入学前两年按照外语专业标准培养,加大外语课时量,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从第二学期开始,在专业教学中,采用原版教材,逐步地加大外语的引入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从第五学期开始,引入美方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这种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能够保证“语言与专业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特色。(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