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

2004-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而且应该是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要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就要教会学生创业。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英文为enterprise 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究其含义,可以理解为:进行从

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对于贫困地区和不利人口来说,创业教育与专门培训又联系在一起,通过培训,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显然,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第一,创业教育更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柯林·博尔曾这样描述具有创业素质的人:他们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冒险、危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

第二,创业教育更强调人的“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创业教育十分强调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项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一项反映的则是个人的实践能力。创业教育培养的“三自”人才,是会学习、会做事的高度统一。

创业教育具有综合统一性、社会实践性和范式多样性。所谓综合统一性,即从宏观角度看,创业教育应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的整合,也是学术证书、职业证书和创业证书三证的整合;从微观角度看,是复合型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技巧课程的整合,也是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整合,一般发展与特长发展的整合。

所谓社会实践性,即从宏观看,教育应切实适应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从微观看,创业教育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模式,使认知性的课程框架具有了实践性的性质和特征,由此使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所谓范式的多样性,即宏观层面的教育体系(基础、职业和继续教育)交叉运用的灵活性、教育方式(知识与技能教育、课堂与活动教育)的多样性;微观层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主客体的自由选择,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选择。

第三,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人们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

二、创业教育的紧迫性

中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第一,人口多、学生多,造成就业难。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有关专家预测,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将达到75万人。第二,创业能力低导致新兴产业少,进而难以创造新工作岗位。第三,自古以来的就业型教育观念消解了创业意识。“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思想,其实都不是说读书如何能创业,而是宣扬读书能谋得高官厚禄、钱财美色。因此,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这至少需要三种认识:一是鼓励创业,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就业岗位,因为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二是更加市场化,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和引导劳动资源,才能使就业之路越走越宽;三是让失业人员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这三条,第一和第三两条都依靠创业教育,特别是第一条,因为青年是创业的原始力量,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整体化的知识文化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⒈时代发展表明,人们必须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文化教育观念,以实施与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文化教育,即从最初的“模糊混沌知识教育阶段”、“分类专门知识教育阶段”到现在第三阶段的“交叉学科的综合化知识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教育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整体化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叫“通识教育”、“通才教育”,或叫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⒉从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跨学科、复合型整体知识为主的教育。就学校而言,需要三个层面的改革:一是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改革;二是专业口径拓宽的改革;三是课程综合化改革。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须在四个层面进行:放宽专业口径,建设学科型、跨学科型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与引导学生选学“辅修专业”课程,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人文理工结合;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课程,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跨专业攻读研究生。

上述改革中,最重要的是知识架构与课程建设。关于知识架构,无须要求学校讲越来越多的内容,教学重点应放在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上,并有效教好。所谓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其内涵包括:一是学科专业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二是学科专业的形成与进化;三是学科专业在各历史阶段的作用,以及各学科之间可能的交叉创新点;四是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关于课程建设,应突出两个特点:第一,软化学科界限,加强交叉性;第二,避免单科深入,注重融通性。在这个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实现课程综合化:加强基础课程;加强文理工有机结合的课程;加强其他综合课程。

⒊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而应是创造、创业能力教育。大学应该成为创造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要教学生学会创业。这也就是说,在播种文明种子的过程中,教学活动要特别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使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另外,关键应抓教育机制的转轨以及校企结合,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人才。

总之,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上述教育新观念说明,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知识和公众、科学教育工作者和公众之间过去自上而下的简单灌输、授受关系已转变为一种新型的理解互动关系和相长相进关系。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