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山东潍坊大地,春意盎然。记者在这里采访,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听到最多的是,怎样乘中央一号文件东风,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潍坊市,现在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61家,82%的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进入产业化经
实现“田间变车间、农民变工人”
寿光田柳秀峰、天成食品公司,是潍坊的两家农业龙头企业,他们分别租赁600亩、800亩土地,雇当地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万多亩,去年两家公司完成蔬菜出口9000多吨。像这样“公司 基地”方式,已成为潍坊农业龙头企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发展伊始,公司大都是从市场上自然收购原料加工生产。这样做,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无法保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九十年代中期前后,逐步探索出“公司 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国际绿色壁垒不断升级和国内一些大城市纷纷推出农产品准入制度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这种模式遇到新的挑战。公司很难对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指导,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的企业因产品指标存在问题而在“壁垒”前受阻、落马。这样,“公司 基地”的新模式,就成为新的选择。其含义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雇佣经过标准化培训的农民进行生产。企业建基地,基地雇农民。
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告诉记者,“我们要求,所有农产品出口企业,都要按‘公司 基地’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拿出资金、人员,建立与加工出口能力相适应的一体化原料生产基地。有条件的内销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一体化基地,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企业的声誉。”现在,一些大型龙头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一体化原料生产基地,而推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的农场式管理新模式,在逐渐走向规范完善。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改革现行的农业科研体制、科技成果推广体制和科技人员管理使用体制,是他们又一力作。
目前,潍坊市大部分龙头企业建立了科研开发中心。同时,他们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大规模引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名特优稀新品种;大量采用组培快繁、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种养业良种率,丰富了农产品花色品种。现在,共培育出了50多个农业新品种 系 ;引进种养业新品种1000多个,建立了粮食、蔬菜、海产品、林果等8个良种繁育和工厂化种苗中心。还同国际大种子公司合资建立了10多个良种繁育基地,依靠国外的资源和技术,既满足了本地生产需要,还返销国内外市场。目前,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2%。
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上,他们想出了许多好点子。目前,全市已有21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13万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如今,仅寿光市农民人均拥有科技书籍4.7册,大部分菜农建起了“大棚书屋”。农民科技创新意识增强了,涌现出了大棚香椿密植、韭菜强控早盖、大棚葡萄、大棚油桃、大棚绿豆芽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和一批“万元田”和“十万元田”的高效典型。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响农业品牌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在潍坊采访,无论走进生产加工车间,还是置身产品发运现场,你都会看到一个个设计新颖、印制精美的品牌名字。欧亚特牌蔬菜、得利斯火腿,新昌牌肉鸡……犹如地方农业优势品牌的一串金光闪闪的明珠。
如何把潍坊农业的品牌锻造得“含金量”更高,影响更大。他们推行农业标准化,制定了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和加工包装等136项地方性标准规范,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对龙头企业新建的生产基地,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五统一”管理,保证了产品质量。寿光市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搞好环境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并严把蔬菜质量关,提高了寿光蔬菜的知名度。诸城外贸的“尽美牌”肉鸡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去年公司在遭遇肉鸡出口一波三折情况下,“尽美牌”肉鸡产品仍能破“壁”而飞,得利斯集团的“得利斯”牌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