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下半年,传出北京琉璃厂地区市政改造、古旧书业的老字号邃雅斋将要拆迁的消息,继而又听说在邃雅斋后院里办公的中国书店“总部”也要迁出,代之以规划中的海王村遗址公园。作为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将何去何从 琉璃厂地区延续千余年的古旧书业的经脉还能否保存?
走过邃雅斋那条著名的“百米
“中国书店服从市政改造的大局,但中国书店在琉璃厂的历史经脉不能断,中国书店不会迁离现址;邃雅斋的‘百米图书长廊’将因道路展宽而拆除,但仍将保留6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在市政改造期间也不会中断营业。”于华刚代表中国书店对此前的种种传闻作了澄清,并第一次向媒体透露了中国书店“自己的改造规划” 将现在邃雅斋的自有房改建成一座“中国书店古籍图书大厦”,设想中的“中国书店古籍图书大厦”地下两层,地上三层,面积8000平方米。于华刚说,这一设想已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目前正积极申请立项;如果顺利的话,大厦将在2006年建成营业。
中国书店之所以提出这一设想,是因为近年来营业网点严重萎缩,形势逼人。建“中国书店古籍图书大厦”,既是图新之举,更是自救之策。
中国书店有着骄人的历史。1952年,以郑振铎、齐燕铭为首的一批人民代表倡议成立国营古旧书店,由北京市第一任常务副市长张友渔先生和北京市主管文教的副市长吴晗先生拍板,中国书店――我国第一家国营古旧书店于1952年11月4日开业。1956年,中国书店与北京111家私营古旧书店公私合营。此后的20多年中,中国书店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全部。
50多年中,中国书店收购古旧书刊6000余万部 册 ,其中珍善本古籍5000余部,列为国家级珍贵馆藏古籍的2000余部;集配线装古书3万余部,装订修补珍贵古籍图书、文献资料20多万册;发行古旧书刊近5000万部(册);出版各种图书1000多种,2000多万部(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环境和人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但在大片旧城区得到改造的同时,中国书店的网点却因市政拆迁而日益萎缩。门店由90年代初的25家到目前的12家,10年间锐减了一半多。
据于华刚介绍,根据市政拆迁的有关规定,中国书店门店拆迁得到的补偿款是居民拆迁补偿款的70%,“本来就不够,又打了七折。”靠拆迁补偿款在原址重置新店当然是天方夜谭,即便想在市区稍差一点的地段另觅新址重开新店也远远不够,而书店又不可能迁到远郊农村。其结果是门店拆一家便少一家,一步步退出市区繁华地段。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很快得到改变,今后几年,随着新街口地铁站等市政改造工程的开工,中国书店还将有门店面临拆迁后消失的命运。
实际上,古旧书业近年来的急剧萎缩并非只出现在北京。中国书店因其厚重的历史和在行业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原有的一些古旧书店早已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无声无息地消失。
据此前媒体报道,按照琉璃厂文化区一期工程总规划,邃雅斋西临的南新华街路面将由12米拓宽到34米,邃雅斋现有一半位于未来南新华街的道路上,另一半,包括中国书店的办公楼,位于将要恢复的海王村遗址公园上,因而成为琉璃厂惟一要拆迁的老字号。
始建于1917年的海王村公园是当年老北京古玩、书画、金石、照相、琴室聚集的场所。报道称,筹划中的海王村遗址公园将成为琉璃厂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次琉璃厂改造,将恢复当年海王村公园的水法、亭台、石雕拱门等建筑,与东琉璃厂广场一起,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书店提出了在服从琉璃厂地区改造规划大局的情况下,建设“中国书店古籍图书大厦”的设想。希望藉此变被动为主动,保住琉璃厂这块“主阵地”,保住古旧书业在琉璃厂地区延续了千年的经脉。“门店比原来减少了一多半,我们愧对前辈。现在只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能把这座‘古籍大厦’建成,也算对前人、对后人、对读者、对中国古旧书业有个交代。――当然,现在一切还只是设想。”于华刚话里满是期待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