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六朝时期,南京的绘画艺术代表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唐宋和明清时期,南京先后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的创作热土。现在,全市科技和教育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五位。“古都”与“文化”交融,是南京最大的特色。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说,南京要成为一座在国际上
让历史变为财富
如何使优秀历史文化重放异彩,南京人可谓倾尽全力。市里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导小组,制定和修订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管理法规,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保证。他们还将六朝及南唐时期的都城中轴线、明代的都城中轴线、民国时期形成的城市中轴线和明代四重城郭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重点,使“三条历史轴线、明代四重城郭”的古城格局初步显现,从格局上保护南京的古都文化遗产和神韵。
老城区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一些珍贵建筑相当部分隐藏在现代建筑群之中,市民和广大游客难识“庐山”真面目。南京市确定了“保老城、建新城”的方针,贯彻实施“一个疏散、三个集中” 疏散老城人口,工业向开放区集中、建设向新城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 的城市建设新思路,先后拆除了许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简陋建筑,使六朝遗存、明清风韵和民国建筑揭开面纱。2002年国庆期间,被南京人称作“九十九间半”的江南最大的私人宅院甘熙故居,经修缮后打开了神秘之门,当日就有4000多市民前去参观。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南京市努力打好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革命文化四张牌,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目前,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下力气整治秦淮河,同时对沿河30多处古迹景点进行连片保护开发,创出“秦淮”文化旅游的品牌;把静海寺、中山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梅园新村等几处纪念馆联合起来开发,创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把夫子庙、朝天宫、民俗馆以及秦淮小吃、云锦等联合起来开发,创出南京民俗文化的品牌;利用孙中山、曹雪芹、魏源、朱元璋等历史人物群的名人效应,打造南京历史名人文化的品牌。
用文化铸造市魂
南京市提出,以文气聚人气增名气。事实上就是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市民精神、铸造城市之魂。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拥有较高素质的市民群体。
把塑造城市价值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2002年以来,全市开展了以创业为核心的新时期市民精神塑造活动,开展了“市民精神用语征集”活动。经过全市广大市民的反复讨论,“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得到了广泛认同,逐步成为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
把塑造新时期市民精神与深入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大力宣传了一批新时期市民道德楷模。深入开展“做诚信南京人、建诚信南京城”等活动,努力使诚信成为南京市民的基本行为规范。
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市属所有公共教育设施和文化场馆在“学习节”期间免费向社会开放;学外语、学电脑、学科技知识的新“三学”活动蓬勃开展,各类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处处可见,讲坛文化蔚然成风;“百万市民学外语”得到市民热烈响应,为南京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提供了良好环境。
将传统融入现代的启示
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南京人的继承创新,正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这股强势文化反作用于现代市场经济,使得南京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力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传统融入现代,让优秀传统文化流金淌银。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在谈到实践这项工作中,有许多“理性思考”。归纳她的谈话有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要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确立新的城市发展观。经济是城市的肌体,文化是城市的魂魄。富民不仅包括物质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的富足;强市不仅是经济强市,也包括文化强市。我们的发展观要从过去GDP增长的一元观转变为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
启示之二:要从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从文化的视野看经济,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文化建设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经济的视野看文化,文化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启示之三:要以先进性为标尺,扬长避短,吐故纳新,确立新的文化开放观。对外开放不仅适用于经济建设,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