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主体把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变成对象的品质和行为的活动。德育的本质是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的现实的品质和行为。因此,是否能把社会的要求变成德育对象的品质和行为,不取决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实际效果,即要看德育对象对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接受水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德育
德育的目标是把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对象现实的品德。而社会的要求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既有高标准要求,又有基础层次要求。德育如何解读社会要求,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关乎德育的实际效果;而且是一个思想原则问题,关系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德育实践中的体现。德育的基点是从现实的视角向德育对象解读社会的要求,这里的现实性就是社会的基础层次和现实性要求。以往的德育往往把社会要求的高标准和理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高德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事实上,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它既影响了德育价值的实现,又造成了德育对象在社会中的虚假和虚伪。从这一点上说,人们指责德育脱离实际和德育效果不佳是有道理的。实际上,一个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并不是由它的高标准和它的理想性决定的。决定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本标志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经验和理性告诉我们:能够代表整体发展水平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标准,往往不是高标准和理想性要求,而是它的基础层次和现实性要求。这基础层次和现实性要求,恰恰是社会大多数人在现实中能够奉行和践诺的。德育面对的是社会的大多数人,这种现实,决定了德育解读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现实性视角。在现实中,德育的高标准和理想性不仅对普通对象来说是不现实的,而且对先进人物的多数时空也是不现实的。先进人物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在奉守基础层次要求,并在必要时能够超越基本层次的要求,就是社会推崇的理由。要求先进人物永远按照社会的高标准和理想性约束自我,无异于对先进人物的苛求。从现实的视角解读社会要求,不是不要理想和高标准。社会没有理想就没有了方向,就没有了追求,就没有了发展。社会没有了高标准,就没有楷模,就没有了希望。我们说从现实的视角解读社会要求,是说从现实出发,以现实为基点和原点,给基点和原点以合理性和正当性,进而倡导社会的高标准和理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