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煤炭工业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但是,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总体上看还是粗放型的,还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仍然面临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集中度低、安全状况差、盈利水平低、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等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大中型矿井平均年产仅80万吨,小煤矿平均年产不足1万吨。2002年我国前5家最大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在16%左右。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非煤产品收入不足总收入的1/3,多数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单一产品。三是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近年来,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煤炭生产技术在实现综合机械化基础上,开始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我国则是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不足40%,小煤矿基本沿用原始落后的采煤方法和笨重的体力劳动。四是劳动力素质低。煤矿从业人数多,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的总和,但不少从业人员是文盲、半文盲,煤矿全员工效仅为发达国家的1/10左右。
资源开发不平衡,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有效供给不足。一是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煤炭储量大,但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受铁路运输、能源转化等外部条件制约,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少,但占压煤炭储量不断增加,开采难度加大,地面建设与地下开采矛盾突出。二是虽然经过集中治理整顿,但国有大矿范围内仍分布着许多小煤矿,由于受煤炭开采技术的制约,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小煤矿平均回采率不到15%。由于小煤矿的破坏和对高灰高硫煤的限制,国有煤矿有1/3的储量提前报废。由于开发不平衡,利用效率低下,2003年我国虽然生产了16亿吨煤炭,但仍然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盈利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一是国有重点煤矿补贴前亏损,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全行业实现账面整体扭亏,但全行业仍未摆脱困境。二是国有企业欠账多,职工生活困难。由于多年的大量潜在亏损尚未得到处理,生产、安全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欠账。国有重点煤矿职工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后劲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新井建设跟不上。“九五”期间新开工的煤矿项目规模小,分别是前3个五年的1/3左右,直接影响今后煤炭生产规模和供给能力。未来可能出现煤炭供求缺口。据预测,2005年煤炭供求缺口在2亿吨左右。二是人才断层。由于长期经济困难,企业新的人才招不来,现有人才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有的企业已经出现了人才断层,特别是采煤、掘进、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面临断档的危险。
环境制约突出。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发中对生态和环境的破环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
因此,面对新世纪头二十年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面对煤炭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着眼于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走煤炭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思路,遵循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分工的内在规律,立足于各地煤炭工业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完备的煤炭工业体系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型煤炭工业化路子来,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一是“新”在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煤炭工业来讲,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建立完善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煤炭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煤炭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二是“新”在必须注重依靠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快发展煤炭工业信息化,以企业为基础,着力推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信息化;改进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管理网络化;改变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带动煤炭工业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三是“新”在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老煤炭机械制造业的调整和改造,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工业,以采煤机械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提高装备的可靠性,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自动化水平;要正确处理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坚持以煤为本、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积极拓宽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推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加强资源勘探,扩大资源储备,建立完善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投融资体制,扩展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增加中央财政对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费投入,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要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改善产品结构,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生产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五是“新”在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努力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建立和发展面向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体系,推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抓好煤炭企业与大专院校的联合办学,利用社会力量培养人才。六是“新”在正确处理国有资本进与退的关系。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组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关闭破产;对现有净资产已经较少的老矿井、各类中小型企业,采取有效形式将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及个体和私营经济。
要积极创造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外部环境条件
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备条件。国家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为煤炭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是要继续修订和完善煤炭法律法规体系。根据现行《煤炭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抓紧制定煤炭资源勘察、生产开发、稀缺煤种和重要煤种保护、煤矿井下作业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和特殊保护、矿区保护等法规。要进一步加强煤炭行政执法,依法维护煤炭生产经营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煤矿安全法规体系,切实强化安全执法监察,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煤炭基础保证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不断提高煤炭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要加快推进煤矿装备制造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重组,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加速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要适应煤炭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工作,保证煤炭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快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煤炭生产和消费,调节市场供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健全市场规则,规范运营,加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是构建和完善煤矿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帮助煤炭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出台明确的财政政策,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要支持企业处理不良资产,按照国务院“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年3.35%的税负”的原则,对煤炭企业增值税政策进行调整,公平税负,减轻煤炭企业税收负担。推进煤炭采矿权改革,实现资源有偿使用。依据《煤炭法》规定,设立煤矿转产基金,支持和引导煤炭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尽快取消铁路发展基金,继续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的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煤炭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作者为郑州煤炭工业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