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区域,在经济实力、市场发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均存在明显差距。当前,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当发达地区纷纷把文化产业纳入战略视野加快推进的
首先,从客观条件分析,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尽管面临种种劣势和困难,但也不乏特长和优势。比如,一些地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反映古老文明的遗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些城镇包容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折射出悠久的历史光彩;一些乡村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品种,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那些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这些地区自身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依托。
其次,从主观动因来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并不甘心落后,在他们当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一旦寻找到一条能够改变落后现状的路子,他们便会以一种特有的执着和踏实精神去追求、去奋斗。现实中可以屡屡看到,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党政领导、文化工作者、研究人员、老干部、民间艺人等,对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的呼声很高,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主张。这说明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论述已经深入人心。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再加上正确的思路和合理的运作,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再次,从发展需求和趋势来分析,欠发达地区要想求得较快发展,必须首先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一般来讲,多数欠发达地区对自然资源,如矿产、林草、土地等依赖性较强,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慢;产品以原料为主,缺乏深度加工和衍生开发,品种单调,附加值低。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拓宽思路,探索新型的支柱产业和经济生长点。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知识含量高、吸附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而且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发展理念,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欠发达地区优化结构、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对于进一步提升经济质量和发展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欠发达地区做文化产业这篇文章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完全有可能做大做好。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较弱,实力不强的条件下选择发展文化产业这条路径,首先应当解决好认识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寻求正确的发展思路。
思路之一:把握经济与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增强发展信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经济,已成为一个集中反映经济发展中质的变化和提高的重要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化已不再扮演从属的角色,被动地依附于经济,而是直接介入经济,对推动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既是相融的,又是互动的。一方面,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决定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又以其自身的力量,积极地反作用于经济,或者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注入鲜活的文化内容,从而把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的这种参与性和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有可能摆脱经济条件的制约,实现其独立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完全没有必要把经济的暂时落后当成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而应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从新经济的潮流中获得启示,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立足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和运作,形成新兴的产业板块,使文化产业在原有的产业格局中上升到接替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的地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在这一点上,欠发达地区要有远见卓识,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思路之二:扩大文化产业在GDP中的份额,明确发展目标。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欠发达地区一旦把文化产业纳入发展规划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一个发展目标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不应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要力求切实和具体,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振奋精神,激励志气,有力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才能讲求效率,落实任务,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一般来讲,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该产业的生产总量、增长速度、就业率、关联度等项内容。而这些指标,又大都要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框架之中,加以分析和比较,以确定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中所具有的权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大多数达到了GDP的10%以上,个别甚至达到25%。在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份额,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制定本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把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视为目标内容之一,以定量化的标准去审视文化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和增长。当然,究竟应当确定怎样的目标,具体指标是什么,首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切不可盲目决策,任意夸大和提高;也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树立争先发展的精神,并善于通过艰苦扎实的工作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思路之三: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提供发展动力。从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来看,其进展尽管受到观念、人才、资金、市场环境等种种制约,但要害还在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当前,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在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下得到发展。从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看,改革进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市场环境优化,因为如果没有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作为骨干来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就难以建立;如果缺乏一个宽松而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的发育成长就会遭遇种种困难。而要想真正推进文化市场及其主体的发展,就必须依靠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使政府由过去的直接办文化向管文化、管市场、提供指导和服务转变;通过改革,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造的步伐,明晰产权关系,加强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充满蓬勃生机。
思路之四:实现由资源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提升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自然文化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我们要注重这类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充分估计它的价值,及其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一点出发,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强烈意识;也可以立足于本地实际,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路子。这些对于发展文化产业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全面地认识资源及其功能,避免走入“单一资源论”和“唯资源论”的误区。就文化产业而言,其资源条件大致由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等构成。我们所谈及的历史人文、文物遗迹、艺术品种、自然景观等,属于内容资源。它是一种核心资源,意义重大;但同时它又是一种积淀而成的资源,需要经过发掘加工来显示其品位和价值。只有当内容资源同其它资源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文化产业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条件。况且再进一步看,即使是资源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也并不能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已经“水到渠成”。因为资源的整合是一个递次渐进的运行过程,如何在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基础上,进而把产品转化为品牌,把品牌转化为消费,是文化产业实现其最终效益的必然途径。这种转化进行得越充分,文化产业的生命力便越旺盛。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本地并没有多少内容资源的情况下,把文化产业搞得红红火火,就是由于它们善于整合异地资源,为我所用,在相关的产品、品牌和消费方面精心策划运作的结果。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但决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欠发达地区既要重视自身资源,又不能单纯依赖资源,而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十分注重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由资源型向效益型的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对策
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状况,它们发展文化产业要面临比发达地区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对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观念,实现面向群众和面向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住了这一根本目的,就能进一步明确认识,正确看待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文化的教化功能和产业功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产业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于外向度较低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树立文化经济的全新理念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观念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文化局限在事业的小圈子里,与市场和经营割裂开来,只讲投入,不计产出,对效益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社会影响的层面,甚至还有人对文化从商不屑一顾。而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首先坚决冲破这些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诚然,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去考虑。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但这个方向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去加以体现。其中,文化产业部分所采用的就是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着眼于市场需求,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更优更全的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不仅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而且可以更加切实地达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目的。精神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愈高,群众享受文化的机会则愈多;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愈好,随之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则愈强。只有从观念上把二者统一结合起来,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第二,突出重点,发挥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文化产业的门类众多,包括影视业、音像业、网络业、会展业、体育业等等。地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由于条件所限,一般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只能抓住特色,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求得突破。如前所述,欠发达地区大多在文化资源上优势比较明显,在科技、人才、资金上则实力相对较弱。鉴于此,就需要扬长避短,选择适宜的文化产业门类作为切入点。其中文化旅游业应加以特别关注。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文化旅游业以古建筑、古遗址、文物、名人、田园、山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依托,欠发达地区这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二是从投入角度看,文化旅游业对技术、资金的要求相对较低,周期较短,回报较快,项目建设符合欠发达地区的承受力;三是文化旅游业关联度较大,产业链的延伸涉及交通、商业、旅店、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此外还对社会就业、农村增收、小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不失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四是文化旅游业在文化产业中具有龙头意义,以旅游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拉动民间艺术业、会展业、特色产品业等行业的加盟,可以进一步壮大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因此,充分发展文化旅游业既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着眼长远的需要。
第三,量力而行,用最小投入争取最大产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贫困面大,因此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投入巨资发展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那么,在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决策者们应当采取何种对策呢?正确的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贪大求洋,不模仿照抄,花较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文化产业的确需要充分的投资,资金雄厚就可以搞大制作,大包装、大宣传,赢得更大的效益,从道理上讲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但这种关系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即投入很大产出却较少,或者投入较少产出却很大。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大投入大产出固然最好,但我们做不起;大投入小产出明摆着亏本,我们不能做;小投入大产出相得益彰,才是我们的取向。当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出现变化的,要真正做到小投入大产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相关门类需要在内容挖掘上下足够的功夫,突出抓好原创,体现鲜明特色,用民族的、大众的、感情的、品格的力量去强化“卖点”,赢得消费。一方面,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搞好市场的分析预测,抓住有利商机进行宣传促销。此外,所谓的“小投入大产出”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准确的说法应当是用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投入多少以自己能够做到并办成事情为据,产出多少以尽自己最大努力办好事情为准。欠发达地区这样去实践,才不致于出现力不从心或事与愿违的尴尬。
第四,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的用人机制。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体,属于“知识经济”范畴,也可称作“创意产业”。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用好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也比较普遍,这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努力通过机制的创新,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从实际出发,构建新型的用人机制应紧紧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引进,二是激活。引进,就是在当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齐、素质不够的情况下,从异地引入高水平人才,以达到充实提高的目的。但目前看来,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环境、条件所限,直接吸引人才加以安置存在诸多困难,效果也不明显。这就促使我们考虑采取间接引进的办法,通过跨地区机构联合、项目协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途径,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参与进来,借助他们的智慧和本领,去提高创意、策划运作的水平,从而开拓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激活,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人才资源,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尽管有力量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用得不好的问题。如一些有特长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人尽其才,一些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还没有派上用场,一些有技艺的民间艺人还没有发挥出潜力等等。对于这些人才,既要认真地发现,又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促使他们振奋精神,有所作为,为发展文化产业贡献力量。
第五,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和扶持上。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迟,困难较多,政策的力量将显得更加重要。面对不少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运作资金不足的问题,政策制定应着重于如何有利于扩大融资。政府有关部门设置专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或采取先期投入,解决基础设施、启动经费,以及在贷款、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优惠,都不失为一些好办法。但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也是不现实的。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文化产业中不少领域已对社会和民间资本实行开放。政府应把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方略,纳入对策内容之中。从目前态势看,已经有一批民营企业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影视、音像、出版等行业,表现出极大的投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的主要责任是既要保护和支持他们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民营企业富余资金向文化领域流动,以此来壮大文化产业的实力,拉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又要加以积极的关心和指导,使民营文化企业在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形式,形成各方面力量的有效合作关系,运用资金和专业两大优势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提供群众所需的文化服务,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欠发达地区只要因地制宜,适应需求,采取得力的政策措施,就可以创造有利环境,激发自身活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